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概括地说,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王来华,2003)。职工舆情就是广大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包括对自身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与网络舆情治理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期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对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即对网络舆情导向能力和信息技术控制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创新,维护政治制度安全;透过网络舆情有效解读民意有利于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党地位;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为了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实现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向度和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以此促进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良性互动,进而有效推进网络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小明 《党政论坛》2013,(11):15-18
一、网络舆情研判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所谓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事项)或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交错的总和及其表现。舆情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是公众的心理反应过程;舆情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包括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及公众人物的言行。  相似文献   

4.
胡琴琴  杨丽英 《求知》2014,(3):42-43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舆情作为民众的情绪、意见、态度的总和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扎实推进天津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对舆情的引导工作,而不能有半点忽视或懈怠。一、舆情引导舆情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其关心或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共事务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  相似文献   

5.
杜彧韬 《求知》2012,(9):38-39
作为公众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不仅是公众明确社会意识、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公众实现自身权利、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但有被极度"放大"的趋势,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改变以往的问题视角和单一的控制模式,在加强舆论引导力的基础上.鼓励公众共同参与.正在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创新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6.
<正>在善治的理论基础上,基于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治理主体创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治理机制中,由于政府、社会组织和志愿部门等主体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也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来实现管理目标。(2)治理理念创新——从舆论管制向舆情引导转变。首先,鼓励培  相似文献   

7.
一、 网络舆情研判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所谓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事项)或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交错的总和及其表现.舆情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是公众的心理反应过程;舆情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包括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及公众人物的言行.  相似文献   

8.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深刻影响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变革,作为当今社会一个反映民意的窗口和容纳舆情的空间,已成为舆情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策源地。迅速飙升的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风向标和放大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正确运用网络舆情,充分采集民意、汇聚民智,发挥网络舆情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社会管理者的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众政治参与的新的方式,一方面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政治参与主体行使民主权利、促进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本身的特点,也会形成数字鸿沟,出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等。因此有必要从提高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拓展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入手,对这一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加以管理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正确引导舆情是信息化建设与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发展,由互联网等新媒体构成的虚拟社会已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随着近几年"躲猫猫"、"喝开水死"、杨佳袭警案、贵州瓮安事件等一系列的涉警网络舆情在互联网上的炒作和迅速传播,更使公安机关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直面涉警网络舆情、加强涉警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19,(5):65-73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会日趋活跃,网络共同体渐趋形成,而网络舆情的治理更是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热门议题。近年来,既有的网络舆情治理存在较为明显的"内卷化"与路径依赖问题。通过对网络舆情治理的起源与分类进行梳理,总结中国既有的网络舆情治理路径,即基于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思维的"回应治理路径"和基于法治思维的"法制治理路径"。基于此,对二者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得出其失灵的深层逻辑:治理目标逐利化与治理主体单一化,致使其未能有效应对预期风险较高的隐性风险类网络舆情。有鉴于此,提出将目标重塑与主体重组后的"技术治理路径"嵌入到既有舆情治理机制中,针对显性风险类与隐性风险类网络舆情采取不同的治理路径,以找到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的另外一块拼图。  相似文献   

12.
网络舆情正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对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而言,网络舆情传播除了具有网络舆情共有的即时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特点外,还具有反映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多民族性、复杂性、易爆发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树立网络边疆意识,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转变舆情管理方式以及培育意见领袖,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安全的应然之径。  相似文献   

13.
公开的批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集体的沉默。保护民众的合法批评权,支持和鼓励民众的善意批评,既是我们了解社情民意、发现错误与不足、改进工作的良机,也是有效消解社会民怨的排气阀。作为民意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批评既可助力社会舆情疏解,也可能异变为形式化的走秀过场,或是恶意攻击的借口和手段。为有效发挥批评的正功能,既要端正对待批评的态度,更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开展正常批评的良好政治生态和法治氛围,同时构建批评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徐建勋  王燕晓  罗慧 《学理论》2012,(25):158-159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舆情走向。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高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公民的民主参与和政治诉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民意监督,建立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设责任政府,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量地方政府政治公信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高校或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表达个人情绪、态度、政见等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当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监管和引导难度加大、监管和引导方式滞后、监管监测机制不健全、群体极化导致网络舆情难控。积极应对挑战,需要强化官方平台对网络舆情的引领,舆情发生后官方要快速发布权威解决方案,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机制,发挥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涉腐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敏感诱发性、随意偶发性、主观猜测性、虚拟隐匿性等特点,表达了民众对公权公正、廉洁的政治诉求。网络涉腐舆情具有高效高质监督、保护参与个体安全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网络暴力倾向、规范性合法性不足等问题。要加强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政府及时回应机制和政府、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机制,完善网络涉腐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加强对网民和网站的培育监督,以实现对网络涉腐舆情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种网络社会.它使得民众的行为具有隐匿性、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特点.其给我们社会带来诸如网络违法、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使得公民能够快速表达真实看法成为了可能,这对于培养具有现代社会公民的主体意识、法律意识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不仅仅是了解、遵守现有法律制度,而是一种对法律背后理念及价值的信仰和捍卫.因为网络社会存在种种问题就完全以管理者或规制者的态度过度地管理或规制它,这种主张所隐含的趋向可能是危险的.因此,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或规制应当寻求一个合适的限度.  相似文献   

19.
何军 《学理论》2013,(22):53-54
近年来,由于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网络舆情也异常活跃.如果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当,不仅可能诱发民众不良情绪,而且还会导致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有助于我们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保持社会稳定,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25)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首选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晴雨表与思想动向的方向标,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网络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