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密切相连.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内聚力和生命力,它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起着独特的精神纽带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不可能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章严 《实事求是》2007,195(2):22-24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近期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和平崛起"是对以和平的方式,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相对实力,从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理论阐述."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和平崛起"的中国是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展现了中国勇于承担世界责任的大国形象,这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杨景明 《探索》2004,3(4):8-10
20世纪80年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同于“战争与革命”的新的历史时期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基本特征。邓小平的“和平发展观”就是在时代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在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 ,中国开始了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为主要特征的渐进式转型历程。转型的稳健性、和平性造就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日益崛起 ,这是一条世界近代史上大国崛起所从未走过的全新战略道路。本文主要从苏联兴衰的历史轨迹和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崛起道路的比较研究 ,分析邓小平“和平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和平崛起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4.
刘光明  张海静 《前线》2017,(1):28-31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着我们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我国将起未起、将强未强,进入由新兴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安全形势更趋复杂,必须大力推动强军进程,让强大军事实力成为保障强国跃升的"压舱石"。实施有利于和平崛起的强军战略,就要把预防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统一起来,整体运筹备战与止战、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关键时刻敢于和善于运用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5.
亚洲或东亚的崛起和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平崛起"是当代内部和外部历史条件下铸就的国际现象和历史趋势,中国是最大的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东亚经济和平崛起及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12,(35):63-63
社会主义胜利前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进步潮流在中华大地上融为一体,是人类历史上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这是我们在研究文化振兴时需要时刻牢记在心的文化背景。处在中华振兴关键时期的中国,急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文化打造最强大的“精神引擎”,使国家的“软实力”变得更加强大。  相似文献   

7.
宋灵恩 《紫光阁》2022,(1):84-8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从指南针到印刷术,从"蛟龙"潜水到"北斗"导航,几千年来,创新已然沉淀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成为鲜明的民族禀赋和深沉的文化内蕴,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8.
崛起是指一个大国的综合国力快速提高并对世界力量格局、秩序和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全过程的完成就是崛起的最强结果。中国和平崛起意味着中国将从一个不富强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同时这种崛起又是不称霸的内敛式的崛起。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一、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一)和平崛起理论提出的迫切性。"崛起"(Rise)是国际政治中的常用词,指的是一个国家相对力量的迅速增长,它与"衰亡"(Decline/Fall)紧紧联系在一起,用以探讨帝国或大国命运。"崛起"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虽然象征着一种新生力量,但不含价值判断。应当说,进入90年代以来,海外关于中国崛起的报道和评论一直不断,不少人将21世纪称  相似文献   

9.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使其发动、发展成为可能 作为一场历史劫难的"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试图通过精神上的彻底改观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列宁在世时曾指出:"建设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场文化革命."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又把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并列为全党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文化革命造就"新人"、"新世"、"敢教日月换新天".但"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后,其动乱局势愈演愈烈,并偏离主旨而与"文化大革命"所达到的真正目的以及毛泽东的初衷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0.
今日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中国.中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所采取的途径是通过非暴力的方式主动融入经济的全球化;崛起是为中国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奠定基础,而不会形成对周边邻国和世界安全的威胁.目前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挑战因素众多:超级大国美国视中国为潜在的对手,是中国"和平崛起"外部环境中的最大"变数";中国周边环境复杂性因素的增多,挑战性增大,亚太一些地区热点暗藏危机;中国内部诸多不安定因素都会影响崛起的进程.为减轻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不利于安全的压力,必须构筑"和平崛起"所需的安全保障.中国"和平崛起"的安全保障,是由政治安全保障、经济安全保障、能源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和军事安全保障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在这一安全保障系统中军事安全保障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法在持票人票据权利消灭后,为实现持票人与出票人或承兑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规定的一种补救措施。它在性质、成立条件、行使等方面均有不同于票据权利的特征。我国票据法中虽对此有所规定,但却有其不周全之处。  相似文献   

19.
牛安生 《学习论坛》2005,21(6):24-26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内因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手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部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要重视解决民主分权和加强监督中的利益与权力的考验问题,提高党内民主的质量问题,民主制度的健全和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纲”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及其不同效果,剖析了产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发展动力的深层原因,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动力”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论述了我们党对这一历史性课题探索过程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及其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