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新部署,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各项民生事业有了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2013年,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增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法治是必然选择。从近年淮北市司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及成果来看,探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实现路径选择,对丰富民生法治建设理论和推动司法保障民生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亮 《湖湘论坛》2011,(6):116-121
从自由哲学的角度分析民生,可以为民生法理学的进步获得更深刻的理论基础。民生体现了法律上意志的自由,意志自由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主体思想基础,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主体行为基础,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法律理念基础;民生体现了法律上行为的自由,民生包含了主体为创造条件满足自我需要而积极为合法民事行为的自由,包含了主体为满足自我需要消极不为民事行为的自由;民生也体现了法律上制度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高度重视民生的新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提高、新的升华,当然也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待。因此,深刻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思想,对我们在实践中切实做好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关注民生、贴近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历史  相似文献   

6.
张国成 《当代广西》2012,(21):32-33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河池市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力促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教育、医保、就业、社保、体育、文化、人口计生、安居等10类民生保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民生项目支出87.76亿元,同比增加18.77亿元。其中,教育、农业、社保、医疗卫生及住房保障等五大重点民生支出达80.57亿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十二五"规划中都突出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理解民生思想,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才能更充分地认识到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性以及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燕平 《重庆行政》2010,12(5):11-1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9.
青岛市李沧区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人大工作新目标与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把贯彻实施监督法与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工作结合起来,建立民生热点问题评价机制,促进了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撑起了又一道"保护伞"。  相似文献   

10.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既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责,也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  相似文献   

11.
保障民生改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大工作的监督理念和价值取向。近年来,历城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民生改善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依法履行职责,有力保障了该区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江西政报》2007,(3):1-1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讲的一段话,也是温总理今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的主题。政府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之义务,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之责任。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只有真正重视民生才能保障民生,只有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3.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要紧紧抓住当前改善民生的机遇期,充分发挥财政支撑引导保障作用,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民生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国民经济在又好又快发展中,丰富和突显了科学发展的民生理念。在经济发展根本目的上,突出民富和共富;经济发展速度上,突显民生方向和民生基础;经济发展结构上,突显促增长、保民生;经济协调发展和成果共享途径上,切实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方式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余永庆 《前沿》2013,(14):25-26
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建设,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重点,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探索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必须重点发展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国家政策的层面首先提出民生概念以来,民生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实践层面来看,各级政府亦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生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7.
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大事,就是要把发展作为基础,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狠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清轻重缓急,勤俭办一切事情,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政》2011,(1):F0002-F0002
安徽省芜湖市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逐步建立健全了解决民生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对比较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存在着一些不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20.
钱伯华 《群众》2011,(2):60-6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中,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而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四个注重”中“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占其二;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又进一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