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3,(35)
文化外交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越来越有独特作用。开展文化外交是我国综合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确保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我国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应立足传播中华文化精髓,优化国家形象,加大文化传播力度,注重文化外交策略,结合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工作重点和需要统筹布局。运用文化手段减少"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和国家外向发展的阻力;为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提供文化推动力量;带动对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
一国的国际战略目标,要通过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手段才能实现。文化外交在一国实现自己的国际战略目标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文化外交理论和实战,对此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3.
韬光养晦的长久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在1989年政治风波后提出的一条外交理念及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一时间得到国内外普遍赞赏,并成为中国外交克服困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加快、国际影响扩大、国际上新一波“中国威胁论”发酵,中国已步八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深水区”,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环境更复杂,外交难题增多,国内外围绕“韬光养晦”命题的议论和重新解读也在增多。  相似文献   

4.
中欧政党外交不仅有助于深化中欧双边关系,还能有效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地区的推进。随着国际政治主体变得多元化,多元化的中欧政党外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独特作用。中欧政党间不仅要创新交流方式,深化政治互信,还要持续建立新的合作网络,做好战略对接并加强人文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双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5.
巴黎专电 法国总统密特朗和德国总理科尔10月15日在给欧洲共同体现任主席荷兰首相吕贝尔斯的一封信中,就欧洲政治联盟的核心问题——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他们声称,建议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欧洲政治联盟建设的进程。 法德建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联盟的基本目标;关于安全与防务;共同外交与防务的主要方面;西欧联盟与欧共体及西欧联盟与大西洋联盟之间的关系。法德主张加强西欧联盟的作用,使西欧联  相似文献   

6.
刘可扬 《理论探讨》2006,2(6):38-40
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是欧盟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多边主义的协调与合作机制。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面临的问题仍非常突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运作需要政治合法性的有力支持,而政治合法性的加强则需要不断建构政治合法性的三个基础,即理念基础、规则基础和有效性基础。只有全体成员国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建构取得实质性突破,只依靠部分国家的参与不仅无法形成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政治合法性,而且容易引发“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7.
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外交战线增强党性、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外交部始终将党建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外交中心工作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有效发挥了党建凝魂聚气、固本强基、提供保障、服务外交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演进,多边外交日益频繁和活跃,在国际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边主义也越来越受到外交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多边外交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几个政策性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就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中国特色大党外交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特色,在上述任务中应该如何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更好地发挥政治特色和优势作用,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公共外交、媒体与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琳 《学理论》2011,(16):42-43
以美国政府在阿富汗战争前的公共外交为例,分析媒体公共外交与国家意图之间的关系。国际政治理论结合国际政治传播学、传播心理学为分析国家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最后,强调了在新时期,提高国家声誉,重视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亢升 《理论导刊》2005,(1):69-71
外交决策作为一项政治活动,必然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受到外交政策制定者的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政治文化的认同是构筑国际合作的纽带,政治文化的差异则是形成国际冲突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往往发生在新总统上任一年之后,因为这时他可以较少受竞选时承诺的约束,同时离下届选举尚远,可以较多地考虑长远战略,听取外交专家的意见。1994年恰是克林顿执政的第二年,又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发展相对平稳的一年。从这一年的美国外交战略看美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轮廓是比较清楚的。 从克林顿1994年年初访问欧洲,到10月访问中东,11月赴雅加达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会议,12月参加美洲首脑会议,美国外交出现全方位的活跃。克林顿上台之初,强调把工作重心放在国内振兴经济和解决社会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科技革命浪潮的深入以及全球交流沟通的日益便利化,当今世界正大踏步迈入全球公共外交时代,公共外交在外交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各国外交工作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习近平非常重视公共外交,根据国际形势和外交领域的新变化,洞悉公共外交的发展规律,针对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重重挑战与困境,不仅亲身践行公共外交,还对中国公共外交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  相似文献   

14.
外交工作代表着党和国家的立场,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有着很强的政治意义,必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保驾护航。根据新形势下外交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应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六个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与外交业务工作的关系。首先,要辩证地认识两者的关系,切忌“重业务、轻政治”。总的讲,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各项业务工作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前提;做好业务工作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主要尺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两者相辅…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化是亚太格局中发生的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面对这种变化,中日两国关系也需要不断调整。日本的政治大国化战略是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产物,经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在美国的鼓动和支持下,日本迈向政治大国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作为崛起中的中国,正确面对逐步迈向政治大国化的日本,理性处理与日益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日本的未来关系,既是一种现实需要,也是一种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6.
张玲 《学理论》2010,(4):137-138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宋美龄是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宋美龄在大陆期间的政治生涯,并分析了影响其政治生涯的若干因素。在大陆期间,宋美龄的政治生涯还存在许多历史局限性,但其在政治和外交领域表现出了个人独特的历史作用,站在抗日战争与国家独立的历史高度来看,她对解决近现代中国面临的重大事件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升温“气候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种迹象表明,气候变化正在从一个科学课题演化为长期性的重大国际政治、外交和经济话题4月17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利用担任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的机会,把环境问题作为讨论内容,就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公开辩论。这是“气候外交”牌首次被打到安理会的桌面上,这也再次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从一个科学课题演化为长期性的重大国际政治、外交和经济话题。  相似文献   

18.
朝鲜炮击韩国延坪岛后,东北亚政治和安全局势骤然一变,美日韩在军事、外交和情报方面加强了联系,隐然形成了一个"三角同盟"。  相似文献   

19.
谢俊春  王银妹 《学理论》2014,(2):265-267,270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在当前是凝聚人心和动员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对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非理性爱国主义严重损害了民族形象,造成了我国外交被动,影响了社会稳定,助长了暴戾之风。理性爱国政治行为必须是合法的、包容的、平和的、有效的和有秩序的。培育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政治行为就要进行全球化意识教育、法制意识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具体实践教育和理性榜样教育,使理性精神成为国民性,支配大学生及其他民众的爱国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20.
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进一步强调外交的战略谋划、主动塑造、开拓创新和积极运筹的思维和意识,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也赋予主场外交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场外交的"东道主效应"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主场外交被定义为"在一国国(境)内开展的,由东道主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对维护和拓展该国国家利益发挥积极影响的各类重要外交活动,包括双边和多边外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