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全球生态治理仍处于"西强东弱"的话语体系格局之下,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追求。当前人类文明形态正处于变革之际,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中国加强生态文明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基于相关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原创性词汇,生态文明命题源于社会主义中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资本主义没有真正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后发国家可以跨越工业文明的"卡夫丁峡谷",实现文明形态的跨越发展,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话语构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污染难免"到"环境保护"的话语出场阶段;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话语转型阶段;从"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话语创新阶段。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领袖诠释、政策设计、大众普及以及吸收借鉴国外生态话语的方式,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赢得国际生态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打造核心话语主体,发挥习近平话语领袖作用;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生态话语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发挥中国全球气候治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7)
同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奥康纳和福斯特研究路径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奥康纳以"生产条件"为出发点论述了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福斯特则在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的过程中阐释了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两位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对当下的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既重视经济发展,又要考量生态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变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方面有三种出场路径:一是针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行个案研究;二是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主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探讨;三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本身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存在着难以遮蔽的理论困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整体性"1研究出现真空;中共领袖人物"个案式研究"存在重复研究的失衡和寻章摘句式研究的偏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基本内容的系统概括存在"空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之间渊源关系难以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的划分存在着"简化理解"和"浅尝辄止"的理论局限。未来学界应有针对性地破解上述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新的论断,特别是在江西考察期间,他提出要打造一个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抚州抓住江西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大好机遇,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抚州样板"。本文通过研究抚州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特色,总结出抚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和启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抚州样板"。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2)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加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全面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增强他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兰珍 《理论视野》2007,(12):22-23
生态伦理学缘起于西方,必须尽快完成中国化的过程:一是要摆脱西方话语的控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二是要确立中国生态伦理的研究重心,从"何以可能"走向"何以建设";三是确立中国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王云 《学理论》2014,(26):56-58
"文明生态人"与"生态人"相比,是对"生态人"人格的升华,是一种具有与时俱进性的现实人格,是一种具有整体世界观的思维方式和有限理性的行为方式"始终"统一的文明生态人格。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文明生态人",对其进行塑造,这不仅能够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现代化,更能够促进美丽中国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人类的环境道德观念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当代大学生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当前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所凸显出的问题,我们应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思维,挖掘网络环境道德教育资源,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道德话语体系,激发大学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改进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在美丽中国的新背景下,生态价值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以促进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秀萍 《学理论》2014,(7):9-10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这个富有浪漫诗意色彩的词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禁不住让人眼前一亮,报告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时,首次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其中,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布局,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面对生态困境的世界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力图摆脱发展性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历史性契机。基于上个世纪"李约瑟难题"的发问,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经济逻辑、资本逻辑和惯性模式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和迫切要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寻求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全球性的国际生态合作的基础上,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环境权,进而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以及建国后的环境治理探索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确立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化,充分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不断深入。按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基本脉络,将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生态文明建设工具选择这三个层面分析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涵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论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标志着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并体现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注意吸取中国传统智慧的养料,需要把工业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需要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视野的一种文明观,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五位一体"的生态社会观、"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环境需要纳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把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了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它的"真"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科学性与合客观性,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生态观为指引,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作出了高度凝练与阐发;它的"善"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人民性、合生态理性与合发展理性,表现在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主张构建以"生态优先""严密法治""系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主张依靠生态科技创新与"生态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它的"美"体现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合艺术性与合理想性,表现在赋予美丽中国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及生活之美的意蕴以及推动构建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是当代文明转型的需要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理论要求,同时也是对当代西方学术界"环境转型"理论的中国式学术回应,更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审美关系的一种努力.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适应了新时代发展的理论之需,这就是要协同其他学科共同探讨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重在以美学理论话语来回答和解决当代自然生态危机及人类面临的精神生态难题.有鉴于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立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武朔 《学理论》2013,(22):32-33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9)
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在大学生培养中,必须围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不断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