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12)
参与民主理论主张公民进行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协商与讨论,协力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参与民主强调扩大而高度的公民参与、参与的教育功能、探寻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弥补代议制缺陷等。研究参与民主理论对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董莉莎 《学理论》2015,(7):47-48
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不断进步,公民参与问题已经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公众参与是实现民主政治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政府善治的重要依据。我国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吸收了有利于中国政治体制的部分,这不仅有助于我国民主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而且也有助于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的觉醒。本篇论文将从公民参与的主体、途径、特点以及如何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等方面剖析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茜 《学理论》2011,(26):3-4
随着单位社区的边缘化,现阶段在中国出现了公民社区这个概念。公民社区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公民是社区规划的价值基点,因而在社区建设和决策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必不可少。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建设中,公众参与严重不足,为此应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社区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为社区自治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实现治理的过程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是社会公共权力重新配置的过程,也是政府与公民关系再调整的过程。而社区治理则是让社区成为公民自治的空间。目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自治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强行政与弱社区的错位,社区选举制度的不完善,公民参与不足,社区治理制度缺乏,以及公民自治组织发展不充分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行政论坛》2018,(1):107-113
公民参与城市政府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为判断城市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实际状况,本研究对分布在我国东部、西部、东北等地区的五个城市政府网上公开的具体参与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吸纳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议题范围和数量有明显差异,参与环节以政府对政策的征求意见稿公开的环节居多,参与方式以各种媒介为主,参与结果公开有限。可以判断,在地方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具有行政选择性特征,公民参与层次和参与环节发展不平衡。分析这种参与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本身因素等方面,这也是进一步扩展和发挥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际功能需要着重考虑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杨扬 《学理论》2010,(15):80-83
公民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南方雪灾、"5·12"地震灾害等公共危机事件促使我国公民意识崛起,但在事件过后,人们在常态的社会生活中能否继续保持和发扬公民意识值得探讨。城市社区是政府基层组织单位,具有与辖区公民"面对面"的互动优势,居民自治是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社区既面对政府,又面对辖区公民,与公民的日常生活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社区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基础:通过改善社区治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引入公众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改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大力开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等)可以有效强化公民身份的认同感,促使公民意识的产生和持久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作为公共参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体现出公共治理的基本价值;公民参与是治理理论针对西方民主制度的缺失进行反思后的一种回应;公民参与充分体现治理理论倚重的社群主义和合作主义的思想;新公民参与运动在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和推进了在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形式的创新,公民参与的可操作性在公共治理理论中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公民治理是更高层次的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9.
陈炳辉  王菁 《行政论坛》2010,17(3):8-13
现有的治理理论和网络治理模式虽然为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但是它们没有为我国行政主导型的社区模式发展成合作网络治理提供具体的实施途径。新公共管理中“政府再造”的原则、战略与工具则为“社区再造”提供了进一步改革的原则与指南,即获得授权的社区、居民驱使的社区、协作型社区、企业型社区与竞争型社区。这五项原则不仅得到了公共物品、集体行动、公民参与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支持,而且在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中具有经验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区的公民教育是国家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公民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探讨城市社区在公民教育中的责任,分析城市社区在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城市社区的公民教育,对于提高公民素质,维护公民权益,推动城市民主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视野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中枢 《理论视野》2010,(12):33-36
文章把农村社区治理作为新时期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建设工程,借鉴公民社会的理念和机制来审视城乡二元化和社会结构二元化问题,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为基础,探讨以农村社区治理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创新之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合作主义理论倡导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制度性合作”——既要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又要提升社会的自主性。在社区层面上有必要推动“自治”与“共治”的并行,依靠社区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参与,增强社区治理的合法性,国家与社会的“制度性合作”才能体现为秩序,而不是冲突。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国家治理体系最基本的单元。因此,提出人民政协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的建议:广泛开展基层协商,将人民政协协商延伸到基层;提升政协委员履职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全力引导群众树立协商意识,有序参与协商;合理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协商参与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组织规模与类型、组织结构、组织行动等方面对北京市社区治理中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活动情况进行剖析,并结合北京实际,揭示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总结当前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力.通过研究发现,社区民间组织既能有效的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为公众提供参与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和平台,同时社区民间组织在预防社区矛盾和善治社区等管理方面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视域下的城市社区"微治理"路径研究,既是对"微治理"场域下新媒体功能的多维审视,也是以新的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模式推动社会治理的渠道探寻。基于新媒体与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契合维度,提出新媒体视域下城市社区"微治理"实践路径,包括以新媒体拓展城市社区"微需求"表达渠道、以新媒体形塑城市社区"微参与"协商空间、以新媒体优化城市社区"微项目"运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5)
当前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迫切要求政府改变原有集权管理模式,明确自身职能定位,逐渐向"善治"方向转变。而政府要想实现转型单靠政府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能达到的,必须要鼓励公民参与。通过公民参与,可以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提升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本文研究了政府转型背景下的公民参与问题,以期构建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的政府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政府转型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新公共行政和强势民主理论强调的重要主张之一。它具有契合民主理念、确保决策品质、分担政府职能,培育公民自主与合作精神的优势,对目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创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把公民参与引入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还需要从提供基础条件、扩大参与形式和防范负面影响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社区已成为弱势群体获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社会场域。社区利益、社区认同和参与制度的供给是城市弱势群体社区参与的主要动力,拓展弱势群体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政策支持、行政资源保障、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及社区组织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联防联控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成为我国抗疫实践中的一大亮点。根据疫情中联防联控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实践中暴露的短板",以疫情防控为契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形成长效城市社区治理机制,成为今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韩广富  张弛 《理论探讨》2015,(2):171-173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技术平台,成为公民获取政治信息、表达政治诉求和影响政治决策的重要渠道。新媒体独特的政治功能备受关注,使其坚持党性原则与主流思想,强化交互共享的服务平台,健全法律法规的制度体系以及宣传权责意识与伦理观念,是有效促进中国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推向新阶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