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超  吴秋凤 《学理论》2015,(8):195-197
随着大学依法治校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和完善大学章程逐渐提上了各高校的日程。作为大学的"最高法",大学章程是规范大学办学行为的根本制度,同时也是现代大学制度下推动大学综合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学章程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有着重要的联系,二者相互融合渗透,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致性。现阶段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大学章程的作用,通过章程明确大学内部各权力主体的职责权限,协调大学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之间的关系,转移权力重心,强化校、院、系三者间的权力均衡,从根本上创新大学的治理方式,保证大学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王青花 《学理论》2013,(6):165-166
大学民主治理是指政府(代表国家和社会)以间接手段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允许、提倡和实行大学自身参与治理,它是大学及其内部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自主而且自我管理即自己治理自己的方法。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为基本理念的大学民主治理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过短暂的兴起和实施。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的民主治理为线索,力求能够吸取一些营养,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内部的权力存在及其结构状态。我国高校的治理路径是由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宏观制度选择和决定的,故而组织场域的同形导致的大学内部权力配置失衡以及权力监督约束机制缺失直接外化为高校腐败与政府腐败呈现出高度一致。从高校内部权力配置入手,在准确把握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强化权力的制约与均衡,保障权力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运行,是实现高校腐败有效治理及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闫莹莹 《学理论》2012,(35):233-234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行政化倾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缺乏自主性等,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因此,为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要建设起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章程,落实办学自主权,建立相关组织或机构,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保障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发展,从而促进高等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与党风廉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化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保障。高校腐败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权力配置和责任不清晰、权力约束机制不健全、权力监督问责弱化等问题。制定和实施大学章程,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从源头上规范、制衡、监督权力,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这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组织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形式——组织内部的正常有效沟通。大学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云集之地,原本应是内部沟通最充分、沟通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的地方。然而,当前我国多数大学存在的一个严重不足,就是没有在大学内部的管理者与非管理者之间,建立起正常、规范、有效的沟通制度,这尤其体现在涉及大学发展的各种重要事项的决策方面。我们把各种重要事项分为两大类,并主要从决策这一环节来分析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6)
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分析大学生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高校的内部治理,有利于推进高校的民主化进程。通过剖析我国大学生参与大学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大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路径如下:增强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知能因素;建设完善的校园管理信息公开平台;建立学生参与治理的机制;激发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主体意识及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真实命题及中国语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治理结构的真实命题包括多重涵义:回应"冲突和多元利益"的治理需要,建构能够体现利益相关者组织属性和委托代理关系特点的决策权结构;大学自身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办学利益主体,其"组织剩余"是由社会利益来决定的公共价值,每一种利益相关者都不应单独地对大学行使控制权;大学治理结构是比管理结构更为基础的制度结构,其根本目的是建立大学决策过程与社会权利主体的合理联系,实现社会价值平衡。大学治理结构的中国语境是:办学体制的变化为政府与高校建立具有委托代理性质的契约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空间;管理体制的变化使大学决策责任骤然加重、决策权处于高度集中状态,风险也随之出现;办学经费筹资结构的变化表明大学的社会基础日益广泛化,其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属性正从模糊走向清晰。我国大学已跨越前治理时期,但向治理阶段迈进必须依靠上层政治权威的推动,才可能突破"制度锁定状态",破解历史性难题。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2)
随着今年年底我国高校章程制定工作的全面收官,全国所有高校完成章程制定进入倒计时,章程已被官方定性为大学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宪法"。让大学章程成为依法治校之本,这是目前操控舆论的主流观点,但笔者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就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了大学章程,不等于就能解决依法治校问题。尤其是对大学章程的性质、功能等缺乏符合大学实际的科学定位。认识上的盲目,导致对大学章程期望值过高。在当前的国情下,大学章程既不是依法治校的保障,也解决不了依法治校的实质问题。试图从大学章程的产生、中国大学的实际和大学章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等角度分析大学章程与依法治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许功 《行政论坛》2004,(4):24-25
行政主体的有机性指的是行政主体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存在本性及其内部各要素普遍联系、相互依赖所展现的机体性质。行政有机体内部要素的相关性使其在不断地进行分工和整合,以使其达到有序运行,在面对外界刺激时能够快速作出反应。行政学研究应该包括对行政机体及其机能的研究,而行政现象是行政机体和行政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机体机能的症状表现。  相似文献   

11.
唐惠敏 《理论导刊》2020,(7):95-101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嬗变是内生秩序和外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政权微观介入和市场机制深度嵌入在不断解构中国乡村传统治理机制的同时,也在艰难地重构着支撑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社会共识和规则体系。以自治、法治、德治为内容的"三治融合"是中国乡村治理规则的现代性实践,其目的是协调村民自治规则、国家法理规则与传统礼治规则之间的不统一甚或冲突状态。乡村治理规则的现代性构建,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拓展乡村规则实践的公共领域。在此基础上,有赖于以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方式,促成国家政权介入与乡村内生治理秩序间的均衡状态,进而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法人地位问题是我国近20多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内容是高等学校是否为法人,是什么性质的法人,并进而包括高等学校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性质与内容,其与政府、社会的外部关系以及与教师、学生的内部关系处理等一系列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民主党派的政党认同及其治理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认同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研究公众政治行为的核心理论。就我国的民主党派而言,其政党性质决定了党派认同归属于政党认同。目前,民主党派的政党认同现状不容乐观,并一定程度的产生了认同误区和认同障碍。价值偏见、制度缺陷和功能式微是导致民主党派认同障碍的主要缘由。要克服这些认同障碍,增强民主党派的政党认同度,必须加强政治意识的教育培训、加强功能发挥的制度建设以及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新旧体制转换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进程。怎样认识这个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取得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旧体制转换之所以会出现复杂的、艰巨的历史特点,其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首先,应当看到,新旧体制转换的艰巨程度和复杂程度,是由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这场规模宏大的体制改革本身的性质、内容、目标和任务决定的。从性质上说,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一次重大的体制更新和完善;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次重大的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竞合论与罪数论的观点不一,竞合论与罪数论并非天壤之别,二者只是路径不一,功能、效果、本质相同,没有必要全部推翻现行的罪数论,简单移植德国竞合论。立足于罪数论的我国犯罪竞合理论之构建应该是确定研究的对象,确立罪数的处断规则,并合理构建内部体系。  相似文献   

16.
治理不善是高校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对行政权力有效制约监督的过程,也是实现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良性互动的过程,契合廉政新常态的内在要求。在廉政新常态语境下,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正面临着权力失衡、制度供给不足、改革路径依赖和传统文化负效应等现实困境。高校应从促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耦合,完善治理制度体系,引入外生变量,推进大学治理文化建设等路径出发,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最终实现高校的"善治"。  相似文献   

17.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处理好大学内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利以及监督权力的配置和制衡关系。可充分借鉴早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经验,从决策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和民主监督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对大学治理结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社会企业旨在运用商业手段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其社会目标包括为被边缘群体提供就业、改善其生活质量、为其发展赋权以及促进其社会融合。国内WISE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不但在专业人员培养、商业运营能力、目标人群覆盖面、政策扶持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挑战,而且混合价值的属性导致其内部治理时常伴随着各种紧张与矛盾,成为决定其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变量。基于对C公司的田野调查,重点关注雇员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潜在张力。研究发现,C公司的支持性就业平台建设、融合型企业文化营造以及社群培育等内部治理经验有利于其社会目标的实现,但与此同时,来自集体生活、义工文化、新生代雇员等方面的内部治理困境则阻碍了其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教育而言,要通过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治"作为现代大学治理的目标逻辑和理想状态,是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路径。现代大学治理要建立以民主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学术治理系统为主的内部治理系统,建立以依法治校、社会协同、内生外促为主的外部参与系统,形成一个具有"善治生态"的大学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象看.各大公司信息失真及其财务丑闻的迭出无不与内部控制弱化有关.但更深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局限性不仅要依靠内部控制系统本身的完善.更要依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局限性的克服,不能仅仅依靠内部控制机制本身的完善,还必须依赖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