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年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并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本文在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产权、资金、人才、管理和政策等,并提出了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由上海市民政局与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主办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工作发展"研讨会于2014年1月8日在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召开。本次研讨会共聚集了政府领导、企业负责人、社会组织代表、专家学者代表等50余人。国际救助儿童协会上海项目经理、企业责任咨询创始人贾影作了题为"企业参与社会公益的路径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的新路径:将公益项目产品化。首先,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时要选对人,选择与企业理念一致的社会组织。其次,为实现公益项目产品化,要做到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25)
从公益基金会的概念和特征出发,总结我国公益基金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对政府的推动和依赖,从而论证政府支持基金会发展的充分性。进而指出政府在公益基金会的发展进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分析其缺陷与不足,最后提出在现行体制大环境下政府在管理上推动中国公益基金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公共利益的救济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公共利益是公益诉讼的利益源头,以利益出发,对公共利益进行法权凝练,进而建构社会公益权这种新型的权利,并以此为权利契机,对公益诉讼的主体进行分析,赋予社会中间层组织以原告资格,是对现有权利体系与诉讼制度的完善与修正。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众筹作为一种新兴融资模式引入中国,而公益众筹作为"新常态"下社会组织的重要工具被寄予厚望。它能促进社会组织理念的改变和创新、提高公众参与广度和深度、推动社会组织市场化运作和行业规范透明度。但也要看到,公益众筹在为社会组织提供可能的发展契机之时,也为其带来了无法回避的理念挑战和制度风险。社会组织只有在倒逼力量的推动下,加强自身综合能力建设,具备驾驭这种工具的能力,公众对公益众筹的美好期许才能变为真实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对法治社会建设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将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法治哈尔滨进行有益结合。本文拟对哈尔滨市公益普法工作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对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益普法职能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普法服务的对策,即明确社会组织公益普法服务供给主体地位;构建政府购买公益普法服务的体制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公益普法服务能力,以期对哈尔滨市的公益普法宣传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刘刚  朴春兰 《学理论》2011,(17):71-72
公益类事业单位在我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人员编制多,政府财政压力偏大,内部缺少竞争,并且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等。依照中共十七大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的要求,必须对该类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借以提高其运作效率,促其更好为社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9,(3):103-109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离不开精准研策和精准施策,需要借助有效的公共政策工具。在社会层面形成大扶贫格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制度安排,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政策工具选择。产业扶贫事关贫困地区造血机能,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社会公益参与其中并引导和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可持续脱贫的根本路径,然而在实践中往往面临志愿性政策工具失灵的理论困境以及诸多现实难题。通过对"马兰实验"的个案研究,可发现一种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特征的社会公益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独特机制:"共建"即多方主体共同兴办扶贫产业,"共治"即各方主体共同管理扶贫产业,"共享"即各方主体共享产业成果,借此形成一套由社会公益组织小农户融入现代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机制。该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治志愿性政策工具失灵,形成精准高效的扶贫共同体,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精准脱贫的可靠推进。  相似文献   

9.
网络公益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借"公益之名"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事件,凸显了当前我国网络公益发展过程中公益资源稀缺、公益价值弱化、公益监管不力、信任风险变大等瓶颈问题。我国公益事业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公益资源稀缺状况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同时公益模式转型中网络公益的突变式创新、制度供给滞后、信任纽带关系断裂等结构性原因和参与主体逐利本性等非结构性原因,共同造成了网络公益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些瓶颈问题需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在促进公益资源"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创新网络公益治理模式,推进网络公益的社群自治;加大网络公益基本规范、引导性规范等制度供给,加快法治化进程,厘清网络公益创新边界;加强网络公益信任技术、监管技术、内容技术创新应用,构建网络公益发展技术支持体系,营造健康繁荣的公益文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决策思路、分类实施、稳妥整合、职能规范、深化配套等方面,对南通市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介绍了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经验,对调整结构、重组资源、加快转型的改革举措进了剖析,并从后续深化创新管理体制、调整投资结构、加强内部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胡恒 《学理论》2013,(10):102-103
在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和支持下,我国的公益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应该得到重视。首先对情感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不同的公益伦理基础理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公益困境面临的两种倾向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以实践伦理学为主的方法论。此外,对三种公益特征的转向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了四种公益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不是惟一来源。公益机构具有缓解社会政府社会服务供需矛盾的巨大潜能,因为其非官方性和组织性等特点,使其在调动企业所掌握的巨大的公益资源方面具有很多优势。中国的公益机构及公益事业的成长和发展尚处于不成熟时期,只有先定好了规则,“游戏”才可以有序进行。积极完善社会公益活动法律机制,是促进国家公益事业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4,(7):59-60
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理应成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发挥其联系广泛、自主管理、倡导志愿、褒扬善行、扶弱助贫的作用。为此,黄浦区积极引导、探索、鼓励、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在传递信息、构建信任、获取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企业社会资本从功能上分为结构性和关系性两类,结构性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获得稀缺资源,而关系性社会资本能促进企业获取信息、构建信任.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其社会资本往往会衰减、贬值,甚至表现出负功能,从而使企业利益受损.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促使企业对现有社会关系进行适应性改造,提高企业外部关系网络的中心性,形成新型内部关系网络,从而再造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观念、体制和发展战略都将会发生重大转变。制定科学、系统、富有成效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既是加强统筹的重要基础,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关键职能。通过树立改革创新的精神、统筹的思想、系统的思维、公正的理念,从政府职能角度改革与创新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构建起符合农村社会实际、切合城乡统筹需要的包括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品、保障农民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素质三方面内容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健 《理论探索》2018,(2):32-38
随着社会企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民间倡导政府出台社会企业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地方政府对社会企业的关注也提供了政策设计的现实需求。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政策背景、政策层级、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执行策略和监督管理六方面对全球范围30个国家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展开比较和分析,探讨上述政策设计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及对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作用路径。这一分析的政策启示是:政府要为社会企业发展提供使能的政策环境,建立专责的主管部门或部会层面的沟通协调平台,重视政策工具内部的选择和组合以及采取相对宽松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2)
"风险社会"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主要体现在人本观、法律观、信用观、社会观等几个方面。企业要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就必须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明确企业使命,将企业使命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相协调,确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为其长远目标,建设以履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企业管理方式,完善现代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管理理念,协调好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5,(5):30-36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是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但谁提供公益服务即何为公益机构的问题尚未解决。明确何为公益是界定公益机构乃至公益服务的起点。在此基础上,立足现代社会组织基本分类,梳理、分析人们对公益机构的认识演进过程,结合政策法规的相关规定,勾画出我国包括国家、市场、社会等三大部门在内的公益机构谱系。  相似文献   

19.
一、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实现社会公益合作的逻辑性建构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一种非营利性事业,其目的是为了造福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  相似文献   

20.
欧元捷 《理论探索》2020,(3):121-128
环境公益治理体系内,如何协调行政执法、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秩序,取决于如何看待三者的关系。现有观点笼统地认为三者殊途同归、效果重叠,进而将公益诉讼的功能定位于督促行政执法。然而,即便维护公益的终极目标一致,行政执法、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也会将同一个环境事件转移为不同的目标问题,从而各有作用场域和关注焦点,三者只有职能不同,实无优劣之分。环境公益治理体系的秩序,终究依靠的是不同机制的职能清晰、边界分明,最为关键的是公益诉讼应从当下的监管定位回到裁判本职,至于公益诉讼对特定行政机关自省自查的督促作用,就只属于诉讼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