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素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它的重点是培养人的文化素质、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调。为此目的,一是要创新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二是要创造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三是提高文化艺术界人士的综合素质水平。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内容,文化素质教育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培养人的气质,锻炼人的能力、磨练人的性格,进而形成个人的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
李艳 《理论导刊》2005,(11):86-87
文化是教育的本体,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教育过程是人类文化传递和建构的过程,人类总是借助教育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文化传统是历代延传下来的深层文化积淀,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文化传统规定了教育发展的前提,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前提,接受传统,根据民族的文化传统来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4)
学生对校园活动一直都有浓厚的兴趣,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可以通过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校园活动,构建以校园核心文化为轴心、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学生校园活动为载体的"一心二体"式校园活动与素质教育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4.
张甲盟  周承彬 《学理论》2010,(23):214-215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职院校应深入推进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此,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深入推进的理性进路。  相似文献   

5.
陆欣 《学理论》2013,(21):238-239
美国通识教育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已经成为美国本科教育享誉世界的特征和亮点,其成功之处受到了世界的肯定。而我国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曲折、缓慢,因此对美国通识教育的研究会给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通过对比研究中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揭示通识教育的优势,并找出对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以期为新时期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余可君 《学理论》2012,(21):196-197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文章从民办高校特定的办学条件出发,分析了民办高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困难和特定环境,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民办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和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这种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而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从开始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所处的位置.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却存在种种问题,远未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重任.简要介绍了我国青少年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善途径,以期对我国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3)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内涵,但二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主要教育形式方法上都存在着内在统一性和互补性,因此,对两种教育开展过程中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实施途径进行整合,可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着一些问题,精神生活日益物质化与功利化,理想生活日益淡化,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丢掉了中华文明的一些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如何为人处事的道理,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该把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成分辩证地扬弃,并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内在依据批判地予以继承,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负有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思维培养、教育内容提升、教学形态革新、教学队伍建设等,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问题意识、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丰富与拓展、传统文化意识普适价值的发掘与创造性转化,是教育内容提升的核心;多向融合的教学手段,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形态革新的必然要求;优秀教育者、研究者的队伍建设,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保障。各层面内在功能的激发与有机融合,可以在高等教育平台中建立起集传承、更新与创造功能于一体的长效机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2)
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教育,另一种是隐性教育。高校德育中传统文化的显性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隐性教育来弥补其缺陷具有其必要性。本文试图从物质、互动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利于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较低、高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欠缺、思想道德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脱节。因此,高校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卢银霞 《学理论》2013,(23):261-262
传统文化是影响我国创业教育的一个深层原因,试从我国传统文化视角出发,从传统文化中的守业文化、"官本位"文化以及集体主义文化来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下: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转变观念,大力提高创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满足大学生正当的利益诉求,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生命和灵魂,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对全体师生有激励、约束和导向的作用。本文先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继而分析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的必要性,最后探索如何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陈颍锋 《学理论》2009,(5):174-175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是特定社会群体约定俗成、自我确认、互相认同的标志.是特定群体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规范语言运用的语文教育在网络语言视域下如何应对挑战.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规范的、精确的使用汉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从网络语言视域下,探讨语文教育应对目前网络语言所带来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既要克服网络语言所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又要利用网络语言的特点及网络所提供的平台,培养中小学生的规范化语言素养,弘扬传统文化,以陶冶年轻人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规范及运用能力,使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得益相彰!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5)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在当今多元思潮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了勃勃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发展,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潜移默化和代代传承,如爱国奉献、重视道义、讲究节操、自信自强,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构成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也正是传统精神的这些积极因素的影响,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心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趋于认同,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领导干部重视道德修养,培养道德人格,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2)
廉政是一种文化,它体现在反腐倡廉的各个角落,具有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历史上,它具有传承性;现实上,它根据不同反腐内容具有不同的特性。文章借鉴古代思想建设"国之四维"的重要地位、"以人为本"的育人方式以及"浩然之气"的弘扬等内容,思考传统文化对于现代高校廉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创新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着多维矛盾,即: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内涵认知肤浅性,专业学习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学习消极性,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强势性与传统文化作用的弱势性。在大学生与传统文化若即若离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应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