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恩元 《学理论》2010,(17):216-218
大学生逃课的性质,一违反学校纪律,二破坏理论学习的课堂基础,三降低学生评教的科学性。因此,任何逃课的原因都不能成为逃课的理由,但是要区别对待积极逃课与消极逃课而采取不同的治理办法。根据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呈反比关系的管理学原理,作为大学生活的最基本组织单位,班级对大学生的管理幅度最小,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最直接,因此是治理大学生逃课的最直接主体。基于大学生逃课的性质,班级治理的取向是以激励为基础而以约束为主;基于班级的地位,班级治理以针对学生自身原因与行为为主,主要包括谈话—约定机制、学生—老师直接交流机制、预告性考试—促进听课机制、直接向任课教师请假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逃课已由一种简单的教育现象发展为一种严重的教育问题。目前大学课堂逃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显性逃课凸显.隐性逃课普遍。重在思考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现象愈演愈烈,如何减少大学生逃课行为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理性逃课"这一现象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文章基于大学生逃课现状,以福建省三所高水平大学为例,通过538份问卷调查、54个师生访谈案例,运用描述统计分析,针对大学生理性逃课现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大学生"逃课现象"屡禁不止.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学习现状着实令人焦虑.大学生"选课现象"已不可避免地摆在高校各级管理者及任课老师面前.因此,开展对"逃课现象"的分析,分析大学生选课的原因,如何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使大学生主动回归课堂,提出一些矫治的方法,已成为高校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量扩招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生源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增大。这里不仅仅涉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涉及到学生的人文水平。根据我自己的教育教学体验,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从语言交流的意义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听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大学生在听课中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提出了衡量听课效果的几项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6.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通过心理咨询、课堂教学以及活动训练等进行,隐性课程的教育没有受到重视。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先简单分析了隐性课程教育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述隐性课程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郭志鹏 《学理论》2011,(3):277-278
高校中有计划、有组织的正式课程作为显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一种间接的、内隐的课程即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提高隐性课程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
目前,高校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重视讲授专业知识,而轻视学生能力培养;考试由学习手段异化为学习目的,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终目标;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教师教学改革创新主动性缺失;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逃课和考试抄袭现象严重;毕业生无法适应和满足市场需要,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互动教学策略必须遵循的原则如下:平等合作,共同参与;尊重多元,形式多样;利用已有经验,主动构建知识;重视过程,促成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朱常柏 《学理论》2011,(33):235-237
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着许多误区,人们常常把"两课"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两课"课堂枯燥无味,教学内容成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版;学生不仅随意逃课,即使上课也常常不听讲。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国家需要与学生需要、中国通用公民与世界通用中国公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科研、教与学等六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林荣文 《学理论》2010,(17):219-220
高校扩招后医学生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其中既有生源素质下降、就业压力大、学习重心"失调"、逃避心理"作怪"和家庭经济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学方面的原因,比如授课的内容及方式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课程设计不甚合理,应试教育体制"助长"学生逃课,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另外还有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学生活动管理不规范,辅导员工作不到位等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章娅 《学理论》2015,(8):115-117
研究来源于武汉某高校大学生的调研数据,探讨课程认知、教学方式、教师行为、群体文化和参与条件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意愿越高,认为该门课程有价值并且对自身今后发展会有帮助,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比例就越高。第二,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较大影响,采用开展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方式,学生课堂参与比例就越高。第三,教师行为中教师授课的吸引力越大,学生课堂参与比例就越高。第四,群体文化方面上,宿舍同学逃课行为越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堂参与比例就越高。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4)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是高扬主旋律的显性教育。然而随着时代背景的深刻变革,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弱化。与此相对应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凭借自身渗透性、自主性、开放性等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习生活中去,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适应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本文从树立科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发挥;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三方面探析高校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期为解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7)
学风建设一直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点内容,也是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容。近年来,从重点高校到民办高校,学风下滑现象日渐突出,突出的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听课率低、逃课率高等方面。这种现象在独立的民办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难点是创建历史短,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办学层次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投入先天不足,办学经费紧张[1]。独立院校的学风建设存在体制及管理方面等问题。本文以文华学院城建学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各类学风数据的分析,探究学风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试图探索独立院校学风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蒋涛 《学理论》2012,(10):247-248
当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少部分高校大学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不够、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加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提高认识,设立专项资金,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保障;应把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络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要针对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的有机结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正确对待灌输理论是实现"两个结合"的重要前提,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结合方式是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况和道德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和适当的,亟须加以引导。首先分析了隐性教育与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内在联系,并梳理了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面临的困境,之后提出了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原则、方法和保障措施,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在网络行为引导方面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微网络在大学生当中的普及和应用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文章阐述了微网络的内涵、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利用微网络进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包括影响力、吸引力和持久性。总结了微网络平台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开放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平等的网络交流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掌握网络话语权有利于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8.
徐宏霞 《学理论》2012,(8):199-2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除了坚持显性教育途径之外,还要拓展新的教育途径,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灌输"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新媒体运用现状及其所带来的利弊影响,提出应用新媒体开展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提出了增强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新媒体路径:开发与完善新媒体载体,建立校园新媒体网络,营造良性舆论氛围;运用行政命令让学生加入,用大学生喜欢的新媒体活动形式与语言吸引学生自觉加入学校各类网络体系,并黏住学生。学校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建设,增加资金、技术与人员的投入,保证硬件配备到位,以及完善网络法律制度等方面加强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刘慧 《学理论》2013,(14):351-352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