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中国知网文献数据,运用CiteSpace5.7.R1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分析软件、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和Ucinet6.186整体网络分析软件对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发文情况、主要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及整体性宏观概览,并结合中国知网中的核心期刊、CSSCI论文和其他相关高被引文献对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微观探析和解码。归纳和梳理发现,研究内容和话题论域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治理体系""治理有效""协同治理"等研究热点和高频关键词辐射展开,同时,涉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嵌入乡村治理的角色功能、治理效能、关联主体和社会基础等多维层面。但要看到,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有限、理论的虚置化和政策的无根化并存等严峻问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探讨乡村治理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题论域是顶层设计的战略呼唤。  相似文献   

2.
程波辉  陈玲 《理论探讨》2020,(4):152-157
伴随"放管服"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推进,必然对社会治理创新产生影响,社会治理领域"放管服"改革理应成为重要的研究命题。借助于建构型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放管服"改革视域下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框架。分析2016年至2019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发现,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治理方式、管理服务下沉、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加强乡村治理等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特征与范畴。将这些特征与"放管服"改革的理论蕴含进行关联性思考,可见社会治理创新与"放管服"改革具有明显的理论契合性,从简政放权、健全制度、优化服务等三个核心维度能够建构一种社会治理创新的可适性模型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与经验分析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域和重要的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政"与"村治"的平衡协调是建立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现实需要。从我国现行农村基层治理格局来看,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乡政"与"村治"的不平衡问题。分析这一问题的制约因素,尝试构建农村基层治理中"乡政"与"村治"平衡协调新机制,对于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绩效,完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是实现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现实需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进行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民生诉求和维护公众利益。将民生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从民生政治的视域解决当前社会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政治视域下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路径意在:以转变治理理念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目标,以治理制度变革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核心,以治理资源整合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基础,以基本公共服务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重点,以民权法治化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保障。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7,(6):71-80
农村基层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基于"结构—功能主义"与中国农村基层组织特点构建研究框架,利用河南省Y县实际调查数据,从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基础功能、社会信任和支持、政治基础等方面,综合分析评估人口净流出地区农村基层组织的现状发现:"制度异化""行政失序"问题较为明显,公共服务供给绩效下滑,突发事件处理与矛盾冲突化解水平不足,社会公共信任衰减、动员能力弱化。据此,从制度供给、队伍优化、监督治理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董娟 《理论与改革》2014,(3):188-192
基层治理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中国期刊网篇名含"基层治理"的文献为考察对象,对基层治理的研究内容、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相关问题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基层治理存在着研究内容严重倾斜、研究视域过于狭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研究结论雷同重复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应着力完善内容、视域、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还应对基层治理中的行政分权、府际关系、地方自治等关乎当前基层治理中政治秩序的重要议题进行推敲、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玖姣 《党政论坛》2012,(9):29-31,1
王玖姣的"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中的公民社会"一文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多方面因素驱动下特别是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中,一个全新的公民社会逐步成长,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视域中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公民社会?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探讨和思考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下,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描绘出了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推动基层党的建设的具体路径,诠释了党领导人民推动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宗旨目标。剖析当前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挑战,聚焦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对探究新时代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路径有着重要意义。在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须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领头雁”的引领力;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治理“主心骨”的凝聚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激发农村基层治理“排头兵”的爆发力;加强能力建设,不断赋能农村基层治理“主力军”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2)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社会治理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领域。在社会治理视域下,非公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在企业外部层面,能够促进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社会治理格局创新以及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在企业内部层面,能够促进企业深入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员工利益保障。文章阐述了延边州非公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着重分析延边州非公企业参与社会治理在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公共服务和党组织建设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层治理事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我国地域广大,各个地区在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乡村社会自身内部也存在差异,由此造成基层治理的不均衡性。我国不仅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落差,而且在南北方农村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些构成了农村基层治理的不均衡基础。可从村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维度,构建村庄治理的理想类型,并结合区域分析来展示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不均衡性特征。对于农村基层治理的不均衡性分析,可纠正"千村一面"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两类研究误区,增进对农村基层治理复杂性和规律性的理解,这在政策上和理论上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攀升,社会发展迅速。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越发多元化、复杂化。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矛盾逐渐聚积,社会风险问题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社会风险领域426份样本文献,基于Cite Space软件绘制的知识图谱,分析在时间、学科、合作网络等层面社会风险文献的分布情况,研究热点集中在社会风险的内涵、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障、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等方面,未来的研究将聚焦在风险社会视域下和谐社会的实现以及社会风险治理理念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式,是中国民主政治在农村发展的最广泛实践。农村基层协商民主是一种村民的价值理念,是一种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更是一种村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在规范村民选举行为,推动农村选举公平公正;提升村民参与能力,推动农村决策科学民主;完善农村治理结构,推动农村治理创新优化;确保村务信息公开,推动农村监督规范完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对改变村民的政治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2)
"枫桥经验"是农村基层矛盾化解的成功范式,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变化发展的新需要,应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对大连市辖农村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治理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工作,仍在"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须在新时代"枫桥经验"引领下,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实现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5)
耻感意识对于人的存在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耻感意识淡化甚至错位问题。本文以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以"最美现象"为研究视域,通过对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的调查,评估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的境遇与成因,探讨"最美现象"视域下当代浙江人耻感意识建设的理路。  相似文献   

15.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思想蕴含的重要维度,目前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指认了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所具有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地位;揭示了马克思语境中"个人"与"个体"、"共同体"与"社会"等核心概念具有性质不同的内涵;对马克思的个人观、共同体理论做出了较为系统的解读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马克思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分析了中国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困境。但是,已有研究还没有把马克思个人与共同体关系思想系统地、整体性地呈现出来,问题研究视角单一,经典视域缺失、现代性视域缺失以及当代中国视域不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破解。  相似文献   

16.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视角下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由向内与向外的组织力构成,关乎乡村治理的推进,应受到高度重视。这种组织力的提升既有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生存与建设的内在驱动,也有所在区域治理与发展的外在驱动。置身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应主动适应乡村治理的新趋势,回应乡村治理对新时代政党自身建设的诉求,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建伟大工程建设为着力点,提升向内的组织力;回应乡村治理对所在区域治理各层面的要求,以治理内容的完善、治理主体的调动和治理形式的创新整合为重点,提升向外的组织力。通过这些可能的措施,方能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更好地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与农村改革开放的再出发。  相似文献   

19.
“新乡贤”作为农村基层治理重要的非制度性主体,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规划部署,有助于汇聚社会多方力量、统筹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实现农村基层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新乡贤”为建构主体的“乡贤文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文化建设。但是,“新乡贤”在农村基层治理纵深拓展的过程中却呈现出融合难、效果低、留不住等突出问题,限制了“新乡贤”内在功用的发挥。因此,应该从拓宽“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的渠道、完善“激励—约束”并重的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入手,以期为“新乡贤”有效融入农村基层治理,进而提升其治理效能提供有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对重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强化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莒南县探索创新出"村级党组织+供销社+农民合作社"的"村社共建"模式,在促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基层供销社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这表明,"村社共建"不仅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服务功能的有效载体;也是以合作经济方式推进强村富民、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挥供销社综合改革对农村基层治理的作用,有必要将"村社共建"纳入新时代"三农"工作总体布局,强化"党建带社建"对"村社共建"的引领作用,加强以基层供销社为主导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明晰"村社共建"各方的利益和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