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玉秀 《学理论》2010,(13):153-154
《迢迢牵牛星》一诗所具有的召唤结构与话语蕴藉特点使这首诗充满多个未定点、空白点和多种意义生成可能性,使读者对这首诗的解读存在共识的同时也有所差异,其分歧主要体现在对"盈盈"一词的解释上。笔者认为"盈盈"在此诗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通"嬴嬴"解释为端丽貌,此外还有满溢的意思,指满溢的泪和满腹的愁。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6,(5)
正马可·波罗与他写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国内外"肯定论者"之所以肯定或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人们对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的善意解释。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某些内容若非亲身经历是不可能知道得那样详细具体。许多学者认为,《马可·波  相似文献   

3.
杨浩 《学理论》2012,(15):121-122
在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中,读书法是朱子在解释四书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切己体察"是《四书章句集注》所载读书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本文以《读论语孟子法》为中心,并结合《朱子语类》所论述的读书法,从切己、知道、设身处地三个层次来分析"切己体察"的具体内涵。"切己体察"就是要求学者应当从真理的向度达到对经典的理解,即是对经典表面之下的真理进行体会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陈帅 《学理论》2013,(11):209-211
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真正使《山海经》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后老一辈学者们运用人类学等新的学术理论为《山海经》的神话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七八十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结合考古材料尤其是汉画像石进行《山海经》的神话研究越来越成为热点,考古材料文化解释的不确定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张文晶 《学理论》2013,(11):197-198,211
针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中国古代原本就有"民法"一词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这一误解根源于《尚书.孔传》。《尚书.孔传》把最初马融的解释"明居民之法"理解或者省略为"明居民法",乃至有后来清末民政部提出"民法"一词出自我们古代典籍《尚书.孔传》的论断。当代学者遂沿袭此说,而不明原本。不论从咎单司空的身份还是"居"篇的性质来看,《明居》不应是一篇关于民事法律规范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阶级斗争"是《宣言》的逻辑主线,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决裂,两个必然"才是《宣言》的思想精髓,有的学者则认为"消灭私有制"是《宣言》的核心观点。上述几种看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只是从某个方面或角度对《宣言》进行理论阐释,没有充分挖掘《宣言》中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0,(2)
"知言养气章"是《孟子》一书的重要章节,此章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北宋理学创建者张载对此章有独到的诠释,他将"知言"理解为"以心知言",将"养气"理解为"以德御气"。张载诠释"知言养气章"的意义在于,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心性论规模,使儒家心性论思想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颐和园乾隆皇帝御制"西师诗"碑文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目前放置于万寿山前山的清华轩的碑亭中,主要内容为从康熙皇帝至乾隆皇帝为了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而平定准噶尔的全过程,它是研究清代西北边疆和民族关系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西师诗"的特点及价值表现在它是以诗证史、诗史互映,被认为开创了清代边塞诗的先河。《西师诗》《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和《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刻于同一块碑上,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4)
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次高峰,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四家,掀起了"宋代尚意"书风的高潮。乃至于在整个两宋时期,"尚意"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苏轼、黄庭坚、米芾三人在宋四家之列毫无争议,而蔡襄与蔡京谁列于宋四家之中,历来为学者和书家所争论。据《宋史列传》的史料记载,并佐以《全宋文》和《全元文》关于宋四家法帖的题跋文献,论述了蔡襄不仅在宋代书坛享有极高的地位,且位列宋四家之中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滞后:概念综述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历来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命题,而公共政策滞后则是制度变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政策滞后概念.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政策滞后概念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特征、现实表现、判断基准三个方面提出了公共政策滞后的学理解释.  相似文献   

11.
华章 《学理论》2008,(23):72-73
曾经在《哈尔滨日报》看到市政协副主席齐燕滨同志的一首诗,题目是《健康歌》。诗中写道:"生命是火焰,健康就是氧气;生命是流水,健康就是坡地;生命是大厦,健康就是地基。没有健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特别重视对《大学》中"诚意"和"致知"的阐释。"诚意"与"致知"都与心体以及精神境界相关,这正是王阳明经典解释圆融通达的特点,也是阳明心学与朱子理学重要区别所在。通过分析王阳明对《大学》中"诚意"和"致知"的解释,并与朱子相关思想进行比较,以呈现阳明心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4)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从古至今,有很多学者都探讨过这个命题,大家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能够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来进行的,换句话说,如何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命题。本文将此命题回归到《道德经》之中,从老子思想体系出发,探索了它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林之源 《理论探讨》2003,(5):100-101
对毛泽东悼念罗荣桓的诗,国内学者有各种看法。对这首诗的理解,见仁见智,认识并不统一。曾有同志撰文,认为此诗是关于接班人的,诗中表明毛泽东对林彪有批评的意思,对林接班还不放心。他想问一问罗君:你的老搭档林某为人如何?还有人认为,诗中第五六两句中的"斥"和"昆鸡"指的是林彪,"大鸟"和"老鹰"指的是忠厚老诚的罗荣桓,说明毛泽东对林的反感和不信任。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毛泽东这首诗主要是赞扬罗荣桓、表达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逝世的深切哀痛与惋惜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0)
沃勒斯坦是美国著名的左翼学者,他的"世界体系理论"在当代世界影响极大。他近期对中东问题给予了格外关注,对此所发表的观点与评论,应该引起国内学者和有关决策部门的重视。浅析了其中的三篇具有代表性的评论,即《评"伊斯兰国"的地缘政治影响》《评美国主导中东能力衰退》以及《评土对叙政策的两难境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继兴 《各界》2013,(11):40-41
1947年春,已双目失明的著名学者陈寅恪偶读《花随人圣庵摭忆》,想起已在十年前便因汉奸罪被处死的该书作者黄浚,有感而发,写下一首《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笔记深赏其游吻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诗曰:  相似文献   

17.
诗论浅析     
《新华字典》对诗的界定是很不明确的,只是说诗是一种文体,形式很多,多用韵,可以歌咏朗读,对诗的表现形式做了定论,并没有从本质上阐述诗的内质。这种说明比起有韵为诗,无韵为文更加指向诗的形式多样化,这表明不能说没有韵的文体就不是诗,有韵的就是诗。《诗经》中的诗篇大部分都不是押韵的篇什,难道说《诗经》诗章就不是诗吗?像《硕鼠》中的第一段: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  相似文献   

18.
陶易 《各界》2011,(10):66-68
中唐时期,有一位人称“短李”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悯农诗》几乎家喻户晓,文学史上历来对其评价甚高,他就是李绅。当年李绅应进士举时,曾以占风行卷,吕温读了其中的《悯农》二首后,认为其人有宰相器,将来必为宰相,后来李绅果真当了宰相。  相似文献   

19.
朱小枝 《学理论》2013,(3):149-150
苏轼岭南白梅诗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所作,曹雪芹白海棠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托名书中几位主要少女咏白海棠,以揭示她们的性格、命运。笔者通过细读苏轼岭南白梅诗和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白海棠诗,发现白海棠诗无论用韵、炼字、意境,均对白梅诗有所借鉴。在正文中,笔者就这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并以布鲁姆"误读的诗论"相关引言做总结,指出借鉴对于创新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高荣伟 《侨园》2012,(1):49
世人只知胡适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获35个博士学位,而不知他还是一个幽默大师.胡适性情随和,宽容隐忍,温文尔雅,其幽默风趣的谈吐常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爱国人士杨杏佛同样幽默,是胡适的关门弟子,此人鼻高嘴阔,绰号"杨大鼻子".一天,胡适去他家,适逢杨不在.等得无聊的他忽然掏出笔写下一首《致杨大鼻子》的诗贴在门上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筒.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江南一喷嚏,江北雨蒙蒙.写毕,适逢杨杏佛回来,看见后连呼:"好诗,好诗!"紧接着对恩师就来了一个响亮的喷嚏,"蒙蒙雨丝"洒满胡适的长袍马褂,二人捧腹大笑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