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来看,《齐物论》之"齐"有同一、平等、相通三层意思。"同一"表达了万物在起源上同一故而在本性上相同,这与西方赋予人以高于自然的本性以便凌驾于自然的思想相对照;"平等"表达了万物地位和价值判断标准平等,这与西方将人置于宇宙中心从而以人为标准衡量事物价值的观点相对照;"相通"表达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大生命"的有机整体论哲学,这与西方基督教的独特化、个体化的生命观相对照。  相似文献   

2.
姬立玲 《学理论》2012,(7):51-52
道家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以"道生万物、物我为一"的生态自然观、"道法自然、万物不伤"的生态伦理观、"知常曰明、顺物自然"的生态实践观为切入点,探讨道家代表人物老庄哲学中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7,(2)
<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孟子·离娄上》)【释义】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人道本于天道。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诚心而不能感动人的事不曾有过,不诚心能感动人也是没有的事。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7,(2)
<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孟子·离娄上》)【释义】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之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人道本于天道。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诚心而不能感动人的事不曾有过,不诚心能感动人也是没有的事。  相似文献   

5.
杨席宇 《学理论》2014,(23):48-49
老子之"道"内涵丰富,内含规律性,形而上之"道"造就万物,形而下之"道"为"德",循"自然"法则,行"无为"之治,关照社会,关注黎民百姓,此乃"道"之理想之真谛也。  相似文献   

6.
<周易>的"象",是以符号为表征的天人之道.一部<周易>,就是以阴阳两爻所形成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符号体系.它是我们远古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心灵与宇宙玄机互动"的符号系统.<周易>之"象",蕴涵着宇宙的创生与演进的逻辑过程,万事万物的生灭兴衰之道,天地人"三才"的互动之理,人生祸福的交变之机,吉凶判断和人性教化之本.这种"象",通过"文化之象"、"心理之象"、"思维之象"、"伦理之象"、"数理之象"、"占卜之象"与人的心灵互动,能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和人性进化.  相似文献   

7.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之所以如此,既与其独特的有机宇宙观密不可分,也与其阴阳和实生物思想直接相关,而由此形成的有机辩证精神更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宇宙在中华文化中不是机械的物理结构,而是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生命场所.阴阳和合互相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基于此种认识,中华文化形成了有机的辩证思想.这种辩证思想是有对精神、时中取向和发展创新品质的统一,它们共同作用塑造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8.
整体观念     
《求知》2018,(11)
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释义】天地万物虽形态各异,但本源上相同,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作者简介】庄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写作背景】《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齐物论》以"丧我"发端来说明万物不齐是由于"我"的偏执所至,只有达到"忘我",才能实现万物的"齐"。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2)
"一多不分"即所有的人及事物都是不分的关系,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多不分"是世界观,是认为宇宙万物天地人之间不存在绝对分离与互不联系的问题,人必须从与他人、家国、社会,与他国、世界,与宇宙、万物的恰当关系出发,对"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从分析《道德经》中对待一般问题、治国治天下之道、诸侯国之间问题与战争、怎样立身处世以及如何养生保健五个方面入手,探索与验证"一多不分"观在《道德经》阐释域境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魏晋特殊的社会状况催生了王弼以无为本的玄学。在本体论上,王弼以《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依据,声称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接着,王弼进一步追究万物存在的原因,在价值观上"崇本息末"。王弼贵无论将《老子》被万物生成论遮蔽的本体论度越为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王弼由"言意之辩",通过卦、卦象来体察意义,由此"得本知末"来体认"崇本息末"。"崇本息末"和得意忘象的形而上学经过性情善恶之辩,最终落实到社会层面,那便是名教本于自然。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之道     
马德成 《学理论》2009,(27):92-93
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中的最基本概念。作为本体论概念,有时指宇宙本体,有时指宇宙法则。从道的功用来看,它无为而又无不为。从认识论角度,可区分为自在之道和为我之道。作为宇宙法则,有时指自然之道,有时指人世之道。  相似文献   

12.
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必将引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习近平超时空思维指引下,构建融会中西、贯通古今、"道法自然"、揭示规律、"格物致知"、统一科学、捍卫真理、统一信仰、强化"两个巩固"、引领世界潮流、指引人类未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语言系统和话语体系,完成辩证唯物主义现代哲学思维新革命,终结西方的"哲学终结论"和"资本主义终结论",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智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3.
国学赏析     
《侨园》2021,(1)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0,(8)
之所以人性善恶不易破解,皆因通常都局限于个人看人性。而人性之人首先指代乃人类而非个人,人性所指也应是人类特有之属性。虽然孟子"性善说"已发现人性善之真相,但对其内在机理却未能充分阐明,这使得近代以来西方之个人主义思想对以其为主流之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冲击。当摆脱通过个人利己或利他看人性的思维定势,以跨越利己和利他之利人类来认识人性,便可通过人类利益的认识,看清人性善的本质,从而为复兴中华文化找到足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从天道推及人道,并将其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人类活动之则,以此指导理性人生、构建理想社会。虽然老子没有提及"为政清廉"一词,但老子把"自然无为"视作人的本性,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最高追求,"以慈修德,以俭养德,不敢为天下先"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价值取向,淡泊名利、致虚守静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6.
吴立红  刘少坤 《学理论》2010,(27):29-31
老子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体系,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老子道论的超越精神体现在:超越感性和经验,达到对宇宙万物的本质抽象;超越殷周以来的天命神学,发展了自然天道观;超越世俗功利,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老子道论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空间四种自然形态与时间四种自然形态形成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一切存在与不存在、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人类思维和意识,皆有对应的空时自然形态。空间界定形状、大小、范围、环境、结构。时间界定持续久暂性、先后次序性。空间有几何维度、自然维度、运动维度。时间只有过去经由现在指向未来一个单维维度。空间运动包括意识思维的运动皆具有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逆转必有空间因素且已变换时空。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具有客观虚在性。意识和思维归属虚在的万无、精神范畴,具有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特性。  相似文献   

18.
纪尚坤 《学理论》2011,(23):33-34
中国史前文化的内在演变经历了巫教——宗教——礼教三个阶段,并具有着内在同一性与相似性。巫教文化是文化演变的内在基因;宗教文化注重个体生命的解脱与"道"的追求;礼教文化则由"道"下落为"术"。先秦诸子之学是通过各家之"术"返求于"道"的认知。通过分析可知,先秦诸子之学实则是对"古之道术"的发展与细化,并非单纯的人类理性突变式地觉醒与相互之间的表相上的对立与争执。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5)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有不可识、不可道,独立周行无所不在和无为而又无不为等特性,道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人们寻道的途径的特殊性。《道德经》中人们寻道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和对社会中圣人的效法。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效法而法道之"空虚"和"无"之用;法道之上善若水;法道之复归本源和法道之守中。对社会中的圣人的效法主要有:法圣人之无为而无不为、为腹不为目和深不可识。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9)
道,作为道家体系的核心,贯穿了这一学说的始终:"道"生万物、"道"不可知、循"道"而活、依"道"而治;"道"生万物揭示了世界的起源,"道"不可知明确了认识的局限,循"道"而活是行为的方式,依"道"而治是管理的要点;于是,这一学派在由"道"出发,又复归于"道"的思想链条中获得了完满。不过,仔细看来,这种完满似乎并不圆满,这一链条貌似偶有中断,这主要表现在中间部分的承接即"知"道到"体"道的过渡上:既不知"道",何以体"道";既已体"道",何言不知"道";一来二往,矛盾感莫名产生。从不知"道"和体"道"的定义出发,由问题的正反方面加以说明,以求化解矛盾,消除疑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