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场域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深刻,文化交融势不可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着新的时代境遇。科学分析和深入研判新媒体场域下舆论引导迟滞、信息传播失序和西方话语霸权侵蚀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从而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时代转换、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空间成为国家继陆、海、空、天四个疆域之后的"第五疆域"之后,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呈现出新特征新变化。直面现实,当前我国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着传播力受到很大限制、控制力受到严重削弱、主导力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消解、话语权受到西方"话语霸权"的挤压和冲击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应大力加强党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创新和领导干部网络意识形态能力提升等方面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3.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能否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新媒体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新媒体语境的即时性、共享性和虚拟性等,使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地位、话语方式的调控力、话语内容的吸引力和话语环境的感染力都受到一定的冲击。为此,高校要结合新媒体语境,从关注大学生生活、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树立平等对话意识等方面来建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民生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属性,是主流意识话语权的培育增长点,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应有之意。因此,民生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通过加强民生建设和民生教育,可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2)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也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及时性和复杂性,这些新特点虽然给高校德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内容和素材,但是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冲击。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当前,媒介赋权在社会化新媒介领域成为常态化现象。新媒介赋权冲破了传统社会话语传播的不对等状态,将社会控制模式由"全景监狱"模式转化为"共景监狱"模式,有助于推动信息和话语的均衡化传播。与此同时,新媒介赋权所带来的传播权力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方式交互化,不断解构着作为"普遍适应参照点"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整合力、管控力,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风险点。要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必须从坚持一元主导、遵循整体原则、推动媒体融合、提升媒介素养等方面着手,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实世界的利益矛盾逐渐向网络空间迁移和聚合,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多元意识形态交流交融和交锋的新场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的重大论断,鲜明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争夺和维护,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久稳定,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在建构过程中遭遇西方话语霸权挤压、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消解、网络治理困境、网络话语资源结构冲突等问题。为此,要建基于破与立的问题意识,实现以实践为导向的理论批判及话语体系创新,破解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建构困境。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3)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导致多种西方意识形态进入我国。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也有一些消极的思潮沉渣泛起,对社会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既包括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下"和平演变"、后现代思潮、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又包括国内的多元文化思潮如民主与宪政、民粹主义、新左派、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面对复杂局势,我们坚守主流意识形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大众传媒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可佳 《学理论》2010,(2):84-8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呈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点。大众传媒在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创造优越条件的同时,也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认真研究产业化、全球化、数字化和多样化的大众传媒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挑战,使大众传媒更有效地服务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敏 《学理论》2015,(6):249-250,260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把握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西方国家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渗透非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新媒体对主流文化的错误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更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及培养接班人。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徐丰 《学理论》2015,(7):175-177
新媒体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在学生管理事务中的话语权,成为高校基层党组织越来越必要和紧迫的任务。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大学生的主体性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媒体信息判断力;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积极吸纳学生意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拓展育人手段,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组织在学生管理实践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挑战与回应:意识形态危机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娟  习裕军 《理论导刊》2006,1(5):24-28
意识形态是政治权威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源泉。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弱化,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严峻的信仰和认同危机。这就需要大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提高其适应力、整合力、引导力、认同度,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持续的合法性源泉。  相似文献   

13.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强弱与其话语方式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的程度息息相关。近年来,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不断扩张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面临新的挑战,为此,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使之契合民众的认知结构、话语结构。当前,应注重从三个维度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大众话语方式,即主体维度,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客体维度,创新契合现时代需要的大众话语体系;载体维度,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柴瑞桢  温晓帆 《学理论》2012,(11):14-15
加入WTO十年不仅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各种积极影响,如各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这个大平台上进行沟通和融合,并且给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各种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传播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带来了不断地挑战。鉴于思想阵地的重要性及我国思想领域不容乐观的现象,我们应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12)
加强我党意识形态领导权意义重大,但在当今新形势下,我党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种种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一是建构意识形态的理论建设,树立意识形态的理性权威;二是改变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确保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三是加强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坚守好意识形态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西方消费主义在我国日益渗透.消费主义不仅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而且作为一种新兴的意识形态日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出了挑战.对此,必须加强消费主义境遇下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研究,努力探求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策略、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紧贴民众生活:创新贴近民众切身利益的诉求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文本表达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突出时代特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反映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众话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需要相应人才队伍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
新媒体传播在虚拟社会拓展公众参与渠道的同时,也对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带来巨大挑战:国家安全威胁日益凸显、社会政治秩序面临冲击、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混乱迷失、舆情传播格局日趋多元复杂、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方面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1,(3)
新形势下,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在众多因素影响下,构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新格局需要重点把握高校、研究生、教师、课程、网络平台等五个方面内容,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贯穿教育始终,开创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