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近代以来,明显地表现出悖逆性,引起了众多思想家的批判,能够科学解释这种现象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的悖论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和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社会发展的悖论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发展,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将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永恒悖论最终归于消亡。  相似文献   

2.
一、"三个代表"的目的和归宿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贯穿"三个代表"的主线."三个代表"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它既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又有各自强调的侧重点和特定含义,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则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要求我们党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基本原理,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始终走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前列.为此,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如何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开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意味着人民利益的不断满足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调党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蕴含着党必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客观的现实,也是历史的必然,对此表示怀疑的人往往这样寻找理论根据,他们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符合生产力标准和马克思关于五种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理论,完全是由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外因造成的,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糊涂观念,动摇着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必要加以澄清。一、生产力决定作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根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最终必须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这是绝对的、确定的。否认这一点就会背离历史唯物主义。但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先进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并不一定是建立在最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同一生产力状况可能形成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起始范畴。马克思在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历来十分重视对这一范畴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生产力范畴的理论指南。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的理解上发生了偏差,即仅仅从社会历史的物质前提、基础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很少或忽视了从主体、从人的活动和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马克思的生产力观念中所蕴含的属人性,即生产力同时也是人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的方面。马克思一再指出:社会发展即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无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它决不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意志的超历史存在物,始终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人类历史的命运。生产力只能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从人的发展视角看,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人的依赖,经过物的依赖,最终到能力依赖的发展过程;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未来社会的分配公正呈现由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过程.马克思的能力与公正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实现人的能力多方面的发展,促进社会公正进一步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正确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背离的人——当代社会人的发展误区剖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为全面、和谐、自由的人是人的发展的最高追求与理想状态,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逐渐推进的历史过程。当代社会,受经济、文化、科技等客观因素的负面影响,人的发展出现了与这一价值目标的背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市场体制局限使当代人物欲膨胀日益加剧,物本发展凸显;大众文化繁荣使当代人超越性精神向度逐步退隐,精神发展乏力;工具理性强化使当代人价值理性日渐衰微,器本发展显现;社会流动频繁使当代人内在确定性逐渐动摇,短期性发展突出。背离的人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相对立,而人的全面提升与完善又正是在不断地对这一背离状态的超越中实现的。理性地反思与剖视当代社会人的背离的发展误区,才可能把握人的发展应然性目标与方向,逐步走向全面与和谐的理想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关于共产党要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党的先进性 ,指出了党的根本任务 ,对于永远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 ,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在生产方式中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尽管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遇到旧的生产关系的阻碍 ,但迟早总要冲破种种羁绊 ,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 ,只有代表和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和社会集团 ,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在人类历史上 ,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它精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其基本原理至今还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它“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依然是指导我们事业的锐利武器。《宣言》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即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运用这个基本原理全面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得出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能力与公正思想基本内容包括:从人的发展视角看,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人的依赖,经过物的依赖,最终到能力依赖的发展过程;每个人的能力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目的本身,也是社会公正的最终归宿;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未来社会的分配公正呈现由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过程。马克思的能力与公正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启示:要实现人的能力多方面的发展,促进社会公正进一步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正确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的发展经过一系列历史过程,逐步趋向全面发展。他是指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广义地理解人的发展,应当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及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体现,又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社会进步互动的结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不断追求和推进的历史过程和现实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5,(8)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福祉。然而纵观社会发展的现实,经济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却逐渐背离了社会福利的主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人民的社会福利水平相比过去明显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新风险的出现,社会成员产生了新的福利诉求,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转型已成必然。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包容性发展理念与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核心价值耦合,并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价值取向和具体路径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其中,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论断,对于在新的世纪保持和发挥党的先进性,使党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工人阶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社…  相似文献   

13.
试论经济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剑平 《新视野》2001,(5):13-15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的。所谓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利用后发的某些有利因素,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超常规、大跨步的发展。显然,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思路。这一思路,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经济的超常规增长潜力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少人引用日本和韩国的例子,证明高速增长的极限是20年,经过两个10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将进入正…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证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而人又是最活跃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已证明 ,领导中国革命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肩上。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正是以“三个代表”的思想在实现着这一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这是社会主义理论 和实践所必然面对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重大失误, 其根源就在于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和背离。邓小平同 志在正确把握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 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地揭示出社会 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找到了实现 这一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从而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 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及矛盾关系源自于人类实践的存在方式.两者的关系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从整体主义、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集体主义价值原则能够实现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但它依赖于"真实的集体"的建立.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使集体主义价值现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其间将不断遭遇整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的纠缠.应该正确认识集体主义的历史特征及其生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来,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便成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话题。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8.
岳影  张国政 《世纪桥》2009,(15):34-3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处于表面繁荣和稳定,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的今天,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社会主义因素在成长,我们要坚信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深刻指出: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亦即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而认为,革命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因为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才能通过革命的阶级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那么,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应该是什么呢?这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在以往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造成不少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许多重大失误。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价值含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含着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发展以人为本,发展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人与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起点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中,唯物史观只是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所决定的以阶级斗争为直接动力推动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学说。这种理解割裂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个体发展过程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