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于"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进程,不难梳理出内蕴于唯物史观之中的人学致思理路。在批判以往哲学将"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传统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立并系统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从而确立了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逻辑起点。着眼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将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从"现实的个人"拓展到"人类社会",系统阐发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旨归。  相似文献   

2.
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逻辑主线,对生活方式变革的理论观照实际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马克思"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致思理路,不仅标志着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分歧,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逻辑,也蕴含着对人的现实困境及其解放途径的价值诉求,彰显了"改变世界"的社会革命逻辑。正是依据人类生活方式的衍变存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了以生活方式变革为主线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是对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概括,更是对存在于人类文明传统中的共同体思想萌芽的文化传承.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个体的生成是与共同体的变迁同步前行的,血缘共同体中人的不自由必将经过政治共同体中的虚假自由而走向真正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联合.遵循这样的致思逻辑,马克思着眼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阐释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的思想,不仅深刻展示了哲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底蕴,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价值是具有彰显旨归意义的重要范畴,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着唯物史观的理论旨归,深刻阐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致思逻辑,将理论的价值定位从逻辑自洽转向了生活实践,从而开启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全新场域。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从来都没有停留在"能够生活"的底线层面。从"能够生活"的理论指向到"美好生活"的实践旨归,不仅是理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且是理论价值的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活资料的日趋丰富必然构筑起价值诉求跃迁的实践前提,而价值诉求层次的跃升则充分彰显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体"迈向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成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性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逻辑,不仅在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而且也提出了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方案,开辟了人类构建美好未来的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道德哲学一直以来遭受误解,诸种误读导致的后果是马克思所实现的理论变革被遗忘。只有在西方近代道德哲学的发展谱系中才能合理地理解马克思。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是近代道德哲学遭遇危机的产物,它体现出一种超越现代性道德哲学的思想努力。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马克思破解了道德之谜,揭示了道德的阶级根源和利益基础,在批判阶级道德时马克思暗示了"真正的人的道德"。"真正的人的道德"的致思逻辑展现了一种后形而上学的视野,同时又从根本上超越了后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的问题域。马克思始终在社会实践的地基上考察道德问题,从"超越现实"的立场转化到"现实超越"的立场,实现了道德范式的革命,不仅有效地解释了世界,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真正的民主制”思想中蕴含着清晰的致思理路,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为逻辑起点,以人民整体掌握国家权力为逻辑主线,以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为逻辑延展,最终以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逻辑旨归。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马克思“真正的民主制”思想的当代表达,既与“真正的民主制”思想在哲学基础、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同质性,又从目标定位、关注视角、理论形态与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发展了这一思想,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哲学对于传统的最为深刻的反思莫过于对身体的理论考量。梳理马克思身体哲思的致思逻辑,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本体旨趣,既有助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体澄明,对于进一步领悟当代身体哲学的理论真谛也是不无裨益的。在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谓哲学主体性的弘扬,更多地体现为哲学的认识论转向,遵循认识论的致思逻辑,本体是认识的对象,而并非认识的主体。其实,作为认识发生的渊薮,身体即人脑的存在无疑具有主体意义。换言之,身体即人脑才是哲学认知所由生成的本体。概括马克思的致思理路,哲学革命性变革的任务恰恰在于将"颠倒的世界意识"颠倒过来。换言之,赋予哲学"真正的现实性",才是超越传统哲学思维桎梏,实现哲学"改变世界"旨趣的理论必由之路。着眼于人的"真正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唯物主义哲学更多地强调了人的肉体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生产自己的生活,从而造就了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上,人们对于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的选择,完全受制于他们的肉体组织。新唯物主义的身体哲思深刻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阐明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根据。关于新唯物主义身体哲思的理论审视,并非仅仅为了迎合当代身体哲学的学术潮流,也不是要刻意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个既定理论结论。透视新唯物主义的身体哲思,感受蕴含于其中的本体澄明,或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领悟到人之生存的"真正的现实性",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真谛。  相似文献   

9.
某种意义上讲,当代哲学对于传统的最为深刻的反思莫过于对身体的理论考量。梳理马克思身体哲思的致思逻辑,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本体旨趣,既有助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体澄明,对于进一步领悟当代身体哲学的理论真谛也是不无裨益的。在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谓哲学主体性的弘扬,更多地体现为哲学的认识论转向,遵循认识论的致思逻辑,本体是认识的对象,而并非认识的主体。其实,作为认识发生的渊薮,身体即人脑的存在无疑具有主体意义。换言之,身体即人脑才是哲学认知所由生成的本体。概括马克思的致思理路,哲学革命性变革的任务恰恰在于将"颠倒的世界意识"颠倒过来。换言之,赋予哲学"真正的现实性",才是超越传统哲学思维桎梏,实现哲学"改变世界"旨趣的理论必由之路。着眼于人的"真正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阐发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唯物主义哲学更多地强调了人的肉体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生产自己的生活,从而造就了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上,人们对于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的选择,完全受制于他们的肉体组织。新唯物主义的身体哲思深刻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现实前提,阐明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根据。关于新唯物主义身体哲思的理论审视,并非仅仅为了迎合当代身体哲学的学术潮流,也不是要刻意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个既定理论结论。透视新唯物主义的身体哲思,感受蕴含于其中的本体澄明,或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领悟到人之生存的"真正的现实性",从而更加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真谛。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马克思人学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人性基础、动力基础、价值基础、历史基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性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展开的内在应有之义;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动力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在世界图景中的呈现;马克思人的利益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的利益生成和发展规律,体现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人的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表征人的发展的现实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人为的"与"为人的"辩证统一,是"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的辩证统一,是世界人民共同建设与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王鹏 《理论导刊》2020,(2):50-56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该思想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刻揭示出了各种共同体的演进规律,指明人类社会走向"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前进性与必然性。承继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涵盖领域,展现出了更加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加强烈的实践性,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创新,将在这个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时期,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深根植于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世界历史理论"和"真正的共同体"等思想,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仅指导了我国对外开放,还在新时代中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理论"、"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深入探讨文化生产力问题不仅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当前我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从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4.
人类当前生存发展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其深层根源往往都与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际"问题相关。现代西方哲学基于理论构建式的主观性阐释多陷入唯我论的哲学困境,由于它们过度重视精神交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现实的经济交往,其解决方案至多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以"实践辩证法"为特征、基于社会经济现实分析的多主体交往实践理论进行了哲学的前瞻性回答;从实践层面来看,习近平提出的以发展哲学为表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方案。"主体际"问题说到底是人类交往问题,在现实世界多种多样的交往形式中,最核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交往形式就是经济交往。经济交往问题既是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所内含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际"问题、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进行关联性研究,不仅能够在理论层面解决始终困扰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际"问题,而且能够在实践层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从经济基础、社会关系、价值取向及实践目标四个层面构想了建设"真正共同体"的逻辑路径,内在地包含消除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虚幻性"、推动社会向好向善的治理理念及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继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相关理念,但并不限于此,其内在地包含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彰显了国际"共性"价值,是多元"共同体"的聚合体,也是"五位一体"布局理念于国际层面的践行,其丰富内涵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创新。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6)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从原始共同体到虚假共同体再到真正共同体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标志性结果。在此过程中,人对自身发展的认知也由浅入深,逐渐从追求片面的自由、公正等意识形态幻象进入到对真正政治价值认同的追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就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的完美融合。中国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构建中发挥引领作用,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凝聚共识,构建全球新秩序,为世界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赫斯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渊源人物.国内外学界曾围绕赫斯与马克思在经济异化、货币伦理、共产主义和共同体思想的传承关系上发生争论和探讨.如果说没有哲学与经济学的成功结合,马克思难以创立唯物史观,那么赫斯就是引导马克思从哲学话语置换到经济学话语的关键人物,早年的马克思正是在赫斯等人的基础上推进哲学与经济学的内在联结,并将共产主义的论证逻辑从赫斯的人本主义逻辑转换为历史生成逻辑,从而把人类解放理想奠基在唯物史观和实践辩证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人"和"社会"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尽管马克思没有提出"公共性"概念,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成、嬗变中无不散透、折射出其丰富的公共性思想。理论上,人与社会的相互生成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图式;现实中,"现实人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人"是公共性的真实出场;历史上,共同体的社会形态演进过程正是公共性的生成历史。可以说,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绎开启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出场视界。  相似文献   

19.
张蕴 《理论导刊》2020,(7):53-61
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对"现实的劳动"本质的揭示,进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和反思为其劳动正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石。他秉承劳动解放和人类自由这一根本价值追求,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和资本逻辑的社会现实语境展开劳动正义之思,其中蕴含着对劳动主体、劳动动机、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过程的正义性的深入思考,揭露了资本逻辑统治下雇佣劳动关系的非正义性,指明了在更高级的"异质社会"层面实现劳动"实质正义"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运动提供了鲜明的价值航标。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作为具有与时俱进的真理特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对我国现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