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理论》2015,(30)
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产生的物的异化和自我异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美学视角出发,工人阶级物质实践的异化而导致的审美主体的异化与审美对象的异化必将导致工人阶级审美实践的异化。本文在私有制这一导致异化劳动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工人阶级审美异化的直接原因,也就是异化了的审美范式的固化。而这种固化了的异化审美范式又会使得审美主体陷入审美异化的漩涡之中甚至忽略了这种异化。从工人阶级的审美异化现象出发,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逻辑近路即私有制是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根本原因,而物质实践的异化又是造成审美实践异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董琳 《理论导刊》2013,(4):57-5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审美主体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归结为主体的哲学 辛世俊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包括着主体性原则,但也包含着客体性原则或客观性原则。马克思在研究实践关系即主、客体关系时,贯穿着双向思维的原则,即从主体的角度把握客体,从客体的角度把握主体。所谓从主体的角度把握客体,就是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的劳动和欲望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谢灵 《学理论》2010,(8):116-117
在艺术欣赏中,作为一种认识性的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领悟艺术美的特性,正确理解艺术美的客体美与主体美在艺术形象中的融合统一、艺术美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的和谐统一、艺术美鲜明独特的个性美和充分的共性美的有机统一、艺术美超越时空历史性与永恒性的相对统一的审美理论,进而运用这些特性去欣赏具体的艺术作品,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
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之中。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批判和扬弃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对象化思想,论述了客观事物对象性的普遍性、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对象化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人的对象性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等五个方面的丰富内涵。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在人自身的内在能力、外在的物质世界、人的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当今人的发展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的重要论断,然而他对该论断的论证中还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不相统一的理论矛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系统化,确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内在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确认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主体生成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彻底地论证"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8.
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不仅需要把社会史与自然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实现从本体价值向主体价值的转型,从主体维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价值基座。实际上,生态价值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正确的历史观必然是正确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交相利、自然史与人类史彼此和谐同步可持续。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非指外在于人的客观物质、纯粹客体或物质财富、"物质生产力",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实践,人的活动,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意义。从主体出发去看待"物",它们都只能是人的活动过程或活动结果,是人的对象性存在。现实生活中一旦自然生命体和人类生命体同时受到威胁,遭受摧残,历史唯物主义将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9.
浅析黑格尔的美的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的本质以及美的创造的探讨,是黑格尔美学中重要而合理的美学思考。黑格尔认为美是客观理念的结晶,从而批判了美的主观论;黑格尔提出了美的本质在于自由的思想,强调了人与现实审美关系中主体的能动作用;黑格尔提出美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历史的产物,并把美和美的创造的本质归结为人的实践和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本文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指出了黑格尔美学的科学价值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启了以人的感性的对象化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视界,处于基础性的第一位的关键词是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劳动""生产"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美学问题则内蕴其中。马克思对美学问题的解答包括:人的审美感觉在"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的历史中生成,美的规律是"人"的"真正的生产"规律,审美活动渗透于直观产品对象的直观中,人与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及其关系孕育了自然美的生成。《手稿》的美学价值有如下的新课题需要研究:重新认识《手稿》给出的生产劳动以"美的规律"为原则的美学问题、生产劳动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问题及生产劳动的感性的人的总体性生命表现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审美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存在的价值样态。在人类与数字科技深度交往的数字时代,大众文化呈现出生产主体走向多元化、部分产品内容低俗化、传播方式图像集群化与文化品味日趋同质化的时代症候,日渐陷入去价值化、淡化他者意识、弱化审美理性、形塑审美茧房的隐忧之中。其原因在于社会加速流动的现代性境遇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根基,审美资本主义催生"符号审美"的消费意识形态,数字媒介技术制造大众文化的"审美幻象"。对此,只有加强主流舆论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弘扬崇高的社会风尚、培育数字公民的审美素养与科技伦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大众文化崇高的审美价值取向,赋能现代中国数字文明新样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12.
王刚 《理论导刊》2007,(6):83-85
大学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文化,审美主体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以“中和之美”的趣味为美学追求,积淀和生成着大学的文化精神。在当前的消费文化语境下,大学的审美文化精神被淡化、遮蔽甚至割裂,导致了大学人文性的偏离和丧失。加强美育,实现大学人文品性和审美特性的重塑,既是大学审美文化精神的本源式回归,更是大学应对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冲击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14.
和谐,这一形式内容的统一体,存在于大千世界的每一宏观微观与动态静态之中.小提琴的谐振产生的和谐之美,在500多年的历史时空中,带给了我们无限享受和无穷的思辨.本文从小提琴制作基于人性化创造与视听的和谐之中,分析与阐述小提琴诞生与辉煌带给我们的审美思辨.  相似文献   

15.
一、通过美育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创造了美,美以真和善为前提。美育以人类世代积累的审美经验向对象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使人们对美好事物已经产生的初步的、低级的知觉、感觉发展为艺术的、审美的形象思维,进而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美感的愉悦激发人们创造美的激情,进而逐步优化育人环境,这  相似文献   

16.
刘奇玉 《学理论》2009,(20):169-171
中国古代剧论家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主张作家主体对事物客体的艺术改造。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他们借鉴了古代哲学和文艺理论中的传神论,形成了与西方重视精细而准确地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的审美追求,强调人物外在“形”的真实描写和内在“神”的形象化描绘,并以“形神兼备”作为戏曲人物塑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通常人们会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差异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解说和理解.由于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通过对中西方社会背景差异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的探究,以及从中外艺术歌曲的美学表现上,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的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行政与法制》2000,(10):43-43
姚建宗在《法学》2000年第7期撰文论述了法治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意境的问题。作者认为:一、法治的生成与运作的表达的社会活动主体与作为客体之法治要素的相互塑造与型构。彼此赋予对方以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和意义与人性的契合.呈现出的乃是社会活动主体在法治问题上的审美立场;就法治自身而言,它所呈现的乃是法治的审美观点,即法治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精髓。黑格尔通过批判和改造亚里士多德的主谓逻辑,为逻辑学融入了辩证法元素。他对传统逻辑的反思和批评,以及由传统主谓逻辑对主词的突出转换到对谓词的重视,实际上均根源于他的辩证逻辑之内在需求。从马克思的立场看,黑格尔把纯粹思维性和无任何规定性的Being作为起点与绝对的主体,并把其展开的过程把握为能动的"精神"对象性生成,这赋予了逻辑以动态性和历史性。事实上,"绝对精神"尽管有一个不断地生成和展开过程,看起来丰满无比,但这种丰满从来没有跃出过作为起点的Being或"绝对精神"的内在性自身:它缺少一个真实社会空间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李新市 《党政论坛》2011,(21):53-55
一、通过美育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马克思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创造了美,美以真和善为前提。美育以人类世代积累的审美经验向对象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使人们对美好事物已经产生的初步的、低级的知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