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广军  李蓉 《学理论》2012,(17):196-197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论述了“知音”之难,提出了文学鉴赏者应具备博观、六观、入情的素质,其文学鉴赏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二是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已的声音说话.  相似文献   

2.
李彦铮 《学理论》2012,(6):86-88
《文心雕龙.通变》篇阐述文学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就古、今关系,论文学的历史发展;就雅、俗关系,论文学风格的演变;就情、辞关系,论文学创作的准则。形成了以文体规则为基准,以宗经思想为主导的文学发展论。刘勰阐述了"通变"的原则,同时提出了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这对于指导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当时的文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1,(8)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其中关于党的性质的论述,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策略原则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初心使命"的基本理论遵循。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要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秉持的初心与使命契合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刘仓 《邓小平研究》2016,(2):103-112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以全会的形式就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出的第一个决议,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史上的纲领性文献。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根本性质、现实意义等论述,为决议的制定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决议》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谋划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回应各种思潮挑战和谋划文化发展道路的客观结果。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论述,为《决议》的框架结构提供了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风尚,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为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指明了方向: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使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序志>篇中就开宗明义提出了"唯务折衷"的美学原更则,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建立起"唯务折衷"的美学框架,并以这一原则为指导来解释情与理、人与物、阳刚与阴柔等文学基本矛盾关系,实现了他美学思想的"圆该"和统一.  相似文献   

6.
著名英国哲学家伯纳德·鲍桑葵(1848——1923)生前致力于美学研究,曾写过两部重要的美学专著,也是他的美学理论研究代表作,这就是人所熟知的《美学三讲》和《美学史》。鲍桑葵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是属于英国黑格尔派的哲学家,他自称是“左翼黑格尔派”的代表。《美学史》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唯心主义美学史观,并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美学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中的《旅游美学》课程是科学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结合当下的职业教育、人文环境与生活世界,《旅游美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以拓展教学视域,结合旅游学、心理学和美学理论,深入探讨《旅游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反思参与式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理论分析及应用,进而阐述参与式教学法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金鑫 《学理论》2012,(31):154-155
沈从文和卡扎菲通过《边城》、《城市》的文学创作阐述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通过对《边城》和《城市》的分析,透过小说创作的表层意识揭示"反现代性"的深层意识,即:独特环境下独特风情的再现,这种场面掩盖下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沉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美好人性的呼唤及建立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赵鸣 《学理论》2012,(8):171-172
关于创造力的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创造力内隐理论的提出为创造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所谓"创造力内隐理论",一般是指"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并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的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内隐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有二:研究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及其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大学生创造性特征内隐观。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9)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述,并深入阐释了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两大历程。《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解放"的阐述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对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女勇士》和《中国佬》在文体特征和主题思想上的近似性使对这两个文本的对照阅读充满意义和富有成效。拟从司徒亚特.霍尔的文化批评理论中关于离散族裔身份建构的"差异理论"入手,分析这两个文本中所共有的身份建构主题,以期对美国早期华人移民的生存状况及文化应对策略有更多的了解,并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化形势下新的文化认同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5)
嵇康的美学思想表现出与正统儒家完全不同的倾向,如何把握其美学思想的特质。《嵇康美学思想述评》一书抓住了"自然"、"和"两个关键词,紧紧围绕着"自然之和"这一嵇康美学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了嵇康美学的和谐论内涵和朴素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中,吉登斯的理论很有特色。他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对现代性的内涵及诸多后果从制度上作出了分析。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为依据,对其现代性理论作出解读。包括:现代性的含义及断裂特征、反思性、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其全球化的维度、现代性的后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现代性的断裂性特征的一些启示和思考,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集中对我国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圣经》不仅是基督教教义,还是西方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源泉。《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在于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章"本同"说。"本同"强调文章的审美内容和本质上的"言志"和"述时"的共同特征。曹丕重质重本,以意为主的诗学思想,在文学审美本质和内容上着眼于现实和人生。"本"的审美标准是文学应遵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论的基石。曹丕的"文体"论、"文气"说都以"本同"为前提,是对文学理论的创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关于民法与商法间的立法体例有民商合一和民商分立之说,两种学说争论已久。我国现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但民法与商法在目的、特征、功能和价值取向方面均不相同,也为我国法律体系带来了混乱,因此笔者支持民商分立这一学说。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民商合一的理论质疑;第二部分论述了民商分立的优长益处,包括提高司法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第三部分论述了民商分立的理性立法模式,即制定《商法通则》,首先,《商法通则》从立法技术上是较为可行的。其次,《商法通则》会使我国法律体系更加清晰。最后,《商法通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1)
席勒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关于崇高这一美学思想。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一封信中提到"下述命题绝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基本原则",同样他在1793年发表的《论崇高》(Ⅰ)的副标题也是"对康德某些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他关于人性、自由、心灵完整性的思考在他的美学理论、在他的戏剧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探析在席勒的思想中什么是崇高以及崇高在审美和悲剧艺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丁跃斌 《学理论》2010,(12):155-156
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他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争议,但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学原则。笔者认为,以死为美是三岛的美学的核心。他临终之前的宏篇巨著《丰饶之海》四部曲,正是对此有力的诠释,同时也是对他艺术创作及其人生的一个总结。本文试图通过《丰饶之海》来解读三岛由纪夫的死亡意识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杨春贵 《理论视野》2007,84(2):9-12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和《论十大关系》,二者作为姊妹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正确处理的一系列事关全国工作大局的重大矛盾;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论述,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7)
《狐火》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创作的一部史诗性女性成长小说,延续了她一贯的暴力书写风格。文章在简单梳理欧茨暴力书写特征的基础上,以《狐火》为批评文本,探讨她如何从暴力的角度透视美国底层阶级女性的成长之路,以及使用恰当的美学策略,在实现暴力美学的同时表达了其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