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郭桂兰 《学理论》2012,(10):177-178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是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然而,在现代性不断推进的当下,国学教育日趋式微。在认识高校国学教育的历史、现实意义之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国学教育现状的研究,探求其出现的历史、现实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法,为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为国学的弘扬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国学热”中,人们对什么是国学,旧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创新旧国学,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不仅界定了文化的内涵,考察了“文化的总量”,系统回答了文化是什么和什么是文化,而且彰显文化的民族性,用文化将个人与群体、社会联为一体.梁启超对文化的界定和诠释紧扣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传”这个主题,既影响了他的国学理念,又与国学一起弘扬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5.
于霞 《学理论》2009,(9):123-124
国学热是眼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这次国学热因为大众传媒的加入,因此凸现了国学普及这一课题。国学热的出现,反映了大众对国学的渴望,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文化市场需求与文化产品提供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优秀的通俗国学作品、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打造健康、完备的传播平台。针对当前国学热中的一些弊端,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待。  相似文献   

6.
国学经典在传承中华文化、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伴随着"国学热"的再度兴起,大学语文中国学经典的教育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出现淡化与边缘化现象。因此,将国学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中,普及国学经典,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境界水平、进而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养,意义十分重大。回归国学经典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为我们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启迪。以"共同体"的相关阐述为视角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能够进一步认识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理论基质,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现实的巨大实践价值,创新了以发展共享构建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责任共担建设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情感共鸣创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建铸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智慧新方案,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相似文献   

8.
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士祥 《学理论》2009,(3):63-63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常所说的“国学”,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国学中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贡献尤为突出。其中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精辟论述,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孔子提倡的在人际交往上要做到“温、良、恭、俭、让”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9.
冼康 《学理论》2012,(21):23-24
研究国学思想可以以史为鉴,让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可能。通过对传统经典国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大幅提升决策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领导干部很有研究国学的必要。弘扬国学思想,提升干部决策能力,使国学思想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研究国学,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综观近代国学思想可以发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而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渐行渐远。进而言之,两个人的国学思想之所以高度相似,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整合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宏观认定。这些通过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称谓最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和对国学的研究。康有为、谭嗣同都以孔教、孔学整合诸子百家并且以孔教、孔学称谓中国本土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两个人国学理念的契合度和相似性;反过来,相近的国学称谓以及国学理念不仅决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而且框定了两个人国学研究的宗旨、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