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丹 《理论探讨》2022,(1):109-1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深耕于中国大地,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现出持久生命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与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和巩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时代性、大众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要提高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走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叶素云 《学理论》2012,(22):13-14
在众多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拥有着主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积淀,也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练简洁,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乡土社会密不可分,乡土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继承和扬弃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社会的乡土特质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存续的基础;乡土化的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发展相对缓慢的乡土社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庇护。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只有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乡村"的要义,才能明白"乡愁回归"的社会事实,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真正坚持传统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形成了科学的传统文化观。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百年演进主要经历了萌发与探索、更新与曲折、反思与发展、升华与完善四个阶段。百年演进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党对传统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正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履行好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15)
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以古鉴今,努力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体现了更为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总体国家安全观吸纳了传统文化中至今仍然合理和有益的元素,强调在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实践中要富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统领总体的国家安全观。吸纳古代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思想,保护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汲取中国传统价值观丰富营养,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富国与强兵、发展与安全协调并重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6.
《民主》2017,(10)
<正>举世瞩目的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不仅是金砖五国携手全球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勾画共同发展新愿景,见证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扬帆起航的新站点,更是展示开放中国的新名片,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舞台。而活跃在金砖文化大舞台上的民进会员,不仅以他们精湛的艺术功底和精心筹备的艺术作品诠释着中华传统文化和闽南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和核心范畴,蕴含着“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大同”“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一家”等许多优秀的价值原则和文化理念。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任,终其一生为之奋斗;将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对接起来,指明了中国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路径;强调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对人民负责,共产党应诚恳接受人民监督以跳出历史周期率;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世界各民族互学互鉴。毛泽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强,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要求也迫在眉睫。弘扬民族文化,注重文化的交流和吸收;夺取文化话语权;建立健全非政府文化传播渠道;大力提升中国的文化生产力等都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历史作用、当代价值和发展方向,其深刻思考和独特观点构成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其中,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问题研判、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自觉、民族复兴的价值追求,表明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现实起点、历史逻辑和发展取向。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刻领会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实践要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重点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互动,力戒"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倾向,从而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田莉莉 《学理论》2012,(12):105-107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它既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又是传统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2012年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从礼仪的视角切入,围绕礼仪的现状与反思、传统礼仪功能和当代价值、礼俗的发展与变迁、国家祭祀与宗教礼仪、民间信仰与礼仪规范等问题进行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融合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丹 《理论探讨》2005,(3):122-124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种文化价值取向在某些方面有互相融合的生长趋势。一是现代民主的发展取向———科举与选举的融合;二是现代治理国家的制度取向———礼制和法制的融合;三是现代国家权力制衡结构的发展取向———五权分立制;四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革命———"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五是协同性思维的产生———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乔丽莎 《学理论》2015,(2):114-115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做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回答,主要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肃清腐朽,服务建设;承袭文化基因,主动契合时代发展;走出去,美美与共;内外相济,全面复兴。这些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存形态和发展脉络,以指导我们在正确的维度上批判、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在性善论和自我超越领域内有很大相识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出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自我压抑,西方传统文化更多的强调个性张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实现更多的表现在整个社会的实现,西方文化自我的实现更多表现在个人及部分人群利益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比西方文化中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现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余源培 《民主》2014,(6):10-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能量。民俗文化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依附于人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正确认识民俗文化的优秀价值和重要作用,充分发掘民俗文化在农村文化中的精髓,继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刻蕴涵和底蕴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也具有直接的意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承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7.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从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出发,在探寻文明互鉴中创生民族文化“新生命体”,增强创新活力则应对接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耦合,再造文化价值;构建有利于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加强美育美学教育,培育基层“创意群体”;重视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与文化制造业产品的融合,持续发力推动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8.
鱼爱梅 《学理论》2013,(10):147-148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提升每个中国人内在气质的关键。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笔者鼓励每个人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内在美充分展现出来,将中国的国家气质展现出来,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正>8月29日,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研讨会暨《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湖南大学召开。会议探讨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平台的搭建及任务分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战略部署,探讨了中国抗战胜利与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与文化软实力、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软实力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同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小传统意义重大。它为大传统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维系提供旺盛的生命力,为它们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为大传统进入社会底层、影响普通民众提供有效中介;为大传统整合社会文化提供基础性的资源。小传统与大传统缺乏良性互动,导致中国近代化缺乏民众的参与而步履维艰。努力实现小传统与大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中国的现代发展提供强劲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