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的价值范畴是人文价值,是人的应然存在在自己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全面生成;而经济学的价值范畴则仅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经济价值,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既不能彼此分割,也不能互相替代。认真探讨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助于消除因价值概念的混淆而带来的思想混乱,矫正经济活动中的价值论误区。  相似文献   

2.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无论是商品的价值还是使用价值都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一致的,都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孔令琼 《学理论》2011,(15):8-9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从现在的一些现象来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价值没有完全铺展,或者偏移至逐利范畴之中。我们需要维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经济利益、社会效应、教育功能等要素间的价值平衡,其核心是让"教育基地"回归到"教育"功能本位当中。  相似文献   

4.
陈青青 《学理论》2013,(23):56-57
价值问题是近代以来极其重要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根本问题就是价值虚无主义,这也是哲学意味上的虚无主义的主要指向。根据尼采的说法,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随着价值虚无主义而来的就是价值多元化和价值相对主义等,表征着社会整体的一种价值失序境况。尼采的权力意志与列奥·施特劳斯的回归"自然"仍旧是一种绝对主义价值原则,因此,在后形而上学阶段,回归共同体,重建"公共性"是价值秩序重建的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5.
吕妍 《学理论》2013,(15):189-190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价值取向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以儒家"仁义为上"价值取向、墨家"功利为上"价值取向、法家"君权为上"价值取向、道家"贵夫无为"价值取向等为主要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文化互相激荡吸收,体现出了价值取向的交融与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其中很多精华部分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具有多元价值取向。有效的公共政策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多元价值不同向度的要求,以此推动公共利益的完整实现。然而,多元价值彼此冲突的事实却使得公共政策选择经常陷于"悲剧性抉择"的困境之中,公共政策经常要在这些诸"善"中进行排他性选择。如何有效解决因价值冲突而引起的价值适用上的选择困境将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以及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稳固。对公共政策进行价值分析、价值排序、价值妥协,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一、事实与价值.区分事实与价值,是价值哲学的起点.把事实混同于价值,是当代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在理论上陷于混乱的根本原因.二、是与应当.不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导出"应当",而且"应当"必须以"是"为根据."是"什么是实现科学决策作出"应当"如何的必要条件.三、价值与存在.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广义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积极的效应,就是正价值;消极的效应,就是负价值.通常人们所说的价值,指正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价值的本质在于促进主体生存、发展、完善,使主体特别是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使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到“哲学”:西方行政学价值研究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4,(5):88-95
由于受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主流公共行政学在工具理性的导向下陷入了技术路线和管理主义的追求之中,形成了行政学价值研究的"科学"传统,使得公共行政学深陷于"内在逻辑困境"而面临着重重危机。在宪政主义学派的努力下,从新公共行政学派、黑堡学派对传统行政价值的反思,再到行政伦理学的兴起,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学科的价值追求转型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行政哲学作为一股新的学术力量在西方行政学界开始兴起,进一步地对公共行政的"技术内核"进行质疑与批判,努力呼唤公共行政的精神与价值,从而推动了行政价值研究从"科学路径"向"哲学路径"的转型。在哲学视野下行政价值研究趋势是:对行政价值逻辑生成的更具体探究,对行政价值范畴体系的更合理构建,对行政价值评价机制的更科学设计,对行政价值异化现象的更深入考察,对行政价值实现机理的更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课题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范畴的界定,以及世界历史形成的机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价值观领域确实存在人类普遍认同、具有共性的"普世价值"观念。但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宣扬的"普世价值",不同于一般学术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企图,其根本政治目的是通过资产阶级"普世价值"观念的宣传,确立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地位,是话语霸权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是对于边界意识的反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里的主导地位,是对边界意识的自觉运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1,(1)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的价值毋庸置疑是两个重要元素。然而,在传统的现实中,人们对其社会价值投以浩繁的关注和研究,相比之下对于其个体价值的关注和研究却凤毛麟角。随着社会进步,个体价值的效用日益彰显。在这个新时期,重视其个体价值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灵活运用。本文意在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概念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及外部环境三个维度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途径,并进一步揭示其实现对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及社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宪徐  仇荀 《理论探讨》2004,(4):101-102
经济学如何对待"价值"这个范畴,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的价值理论。这是形成不同的经济学体系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所在。这里研究有用性、价值决定与定价的关系,有利于理清经济学理论的思路并有机会把不同的经济学都作为"致用之学"整合起来,使经济学真正成为具有一个科学基础的理论科学。  相似文献   

13.
价值多元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海飞  曹顺 《学理论》2011,(34):258-260
在主体的价值实践活动中,价值观作为反映价值关系的社会意识对个体的价值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和我国价值多元环境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价值冲突,形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时代性困惑。对于承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要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应面对现实需要,创新思路,切实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筹多元价值观,以"新集体主义"调节价值冲突,以社会大环境为教育背景丰富和拓展教育内容,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缓解大学生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出了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反杜林论》中,他进一步指出价值的余留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有必要在重新回顾恩格斯早期、晚期价值思想的基础上,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价值观上,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范围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冲突.在这种认同与冲突中,我们要掌握"度"的艺术,使危害缩小,利好扩大.  相似文献   

16.
审美市场经济就是从审美的肯定角度和否定角度进行市场经济的价值再评价。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正价值(美),我们要有审美的境界;对于市场经济活动表现出的负价值(丑),我们要有审丑的勇气。美与丑的二维价值冲突,本质地揭示了人在全面发展占有自我本质的进程中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对立。审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段市场经济进行审美,以求在物质福利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窘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价值是具有彰显旨归意义的重要范畴,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彰显着唯物史观的理论旨归,深刻阐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价值诉求。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致思逻辑,将理论的价值定位从逻辑自洽转向了生活实践,从而开启了价值哲学研究的全新场域。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从来都没有停留在"能够生活"的底线层面。从"能够生活"的理论指向到"美好生活"的实践旨归,不仅是理论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且是理论价值的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活资料的日趋丰富必然构筑起价值诉求跃迁的实践前提,而价值诉求层次的跃升则充分彰显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明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特殊的主题。其既有古建筑和考古遗迹的存留,又有历代保留下来的大量文献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历代经学文化、制度文化的流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明堂文化中所特有的对"天命"、"天人"统治观念的承载,以及以建筑和礼仪制度形式为表现的与阴阳、五行、天文、地理、历法、月令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关联的象征意蕴,都使得明堂具有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中对于道德价值的说明历来引起诸多的不同理解,但都把义务概念作为解释道德价值的关键,都从康德在几个例子中所说的"纯粹出于义务的行为才首次具有道德价值"出发,认为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才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本文想从对于道德行为的过分决定问题出发,讨论义务动机与道德价值的关系,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分析道德价值的根源并不在于义务,而是认为道德价值的根源在于理性本体世界,而义务概念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一个将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法则运用于人类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之后产生的概念。进而指出把义务概念当作道德价值的核心概念来解释会引起对道德价值狭隘化解释的后果,而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善良意志这个日常道德观念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价值生成过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飞 《理论导刊》2006,(3):46-48
“如何是”是对价值的追问方式,“是什么”是对事实的追问方式,二者的差异深深植根于未来与过去的人学差异之中。价值指向未来。在价值哲学研究中,绝不能囿于实然世界的狭隘视域,而应以可能世界空间为其广阔视域,并以此引入应然世界范畴。应然世界基于但高于实然世界,当人们通过实际行动从实然世界迈向应然世界时,价值也就由此生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