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9)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象征着现实社会的种种苦难、压抑和无奈,因而宗教是应该而且必须被消灭的,正如现实中的一切苦难、压抑和无奈都应该而且必须被消灭。弗洛姆却认为,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宗教,一种即使生活富足、内心幸福也可能存在的宗教。这种宗教是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的大爱,也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
探讨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一直以来是教育界所极力关注的,但许多文章就大学生信仰问题做了诸多讨论,却忽视了作为祖国未来主力军的大学生们必须掌握一定的宗教知识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就《圣经与西方宗教传统》通识课中对学生们的调查研究,探讨究竟学生们的宗教疑惑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贝尔的资本主义和谐观——读《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贝尔探究资本主义和谐问题的专著.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历经200余年的发展和演变,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分别依照"效益"、"平等"、"自我表达"的原则运转,三者之间形成根本性对立和冲突.贝尔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只保留了它永不满足地向外攫取的经济冲动力,而丧失了它原来那种勤勉节制的宗教冲动力,这造成了资本主义文化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是由严肃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市场体系的享乐主义造成的.面对资本主义的分裂,贝尔心目中的理想模式是把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贝尔提出了新宗教和公众家庭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赵守仁 《学理论》2008,(17):85-87
前些天,参加一位老作家作品研讨会,其间,听朋友说,洪彬先生反映“二战”苏联红军攻克虎头要塞的大作—《梦断虎头》,既将译成俄文在俄罗斯出版。我听后甚为先生高兴,高兴之余,顿觉汗颜。我与洪彬先生相交20余年,在我心中。先生既是我的忘年交,更是我分外敬重的学者与师长。他的令俄人都刮目的长篇巨制,我却未曾拜读,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新亚细亚主义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人类和平事业的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应认真分析李大钊的新亚细亚主义产生的原因,从五个方面总结和论述李大钊新亚细亚主义的主要内容,并对李大钊新亚细亚主义作简要的评价。李大钊的新亚细亚主义在今天仍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宣战——关于东方问题产生的历史》一文写于19世纪中叶东方问题争夺炙热之际。该文从圣地问题、宗教保护权问题、特惠条例问题等方面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并且提出了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外衣论,认为解决东方问题和宗教问题的钥匙唯有革命。该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集中探讨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开启了探寻解放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8.
唐黎 《学理论》2009,(8):135-136
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而其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开设有其自身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新特点,这些都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有新的改革,以求圆满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9.
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孕育出了两朵并蒂青莲——印度教与佛教,不仅是其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世界文明的财富,《奥义书》作为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在印度宗教与哲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意义,更被直接看作佛教思想的缘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现象之美、本体之美两个角度解读《奥义书》中的美学思想,追寻真实的美、追逐"梵我同一"的彼岸。  相似文献   

10.
《诗经·秦风》是秦人早期的精神文化产品。虽只有十首,却于方寸之间逼真地为我们再现了秦人民族文化发韧期原始质朴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其蔑视“先王王道”、大胆向天命鬼神挑战、甚至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精神,相对于趋于衰落的周礼来说无疑多少显露出一些个体生命的初觉醒。本文试通过用诗歌透视文化、用文化参证诗歌,寻找归纳秦人早期独特的生死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玉器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巫术宗教活动中是被视为能够沟通天神的重要媒介,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各种事件的重要典籍,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礼仪规范、典章制度、道德观念以及诸侯之间的征伐、会盟等政治活动。试图从《左传》中分析玉器在祭祀与军事征伐、在梦境中所反映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0)
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批判是为人自身的解放所做的一种基础性理论工作。他批判的重点不是指向那些教义,而是从现实的人的宗教现象出发,他对现实宗教现象的批判实质就是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的批判,并且尽可能地从宗教批判中寻找出人类解放的又一次可能。这种可能性的实现俨然是属人的政治事务所要解决的,因此,人类的解放就上升为政治解放的层面,并且也只有通过政治解放才可以达到宗教解放,使得国家秩序摆脱世俗性宗教的束缚,并且只有在人类的解放中才可以给予宗教合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史记》语言的张力之美主要表现在:长句、短句的张力,构成了《史记》语言疏朗参差之美;对话语与体态语的张力,构成了《史记》人物鲜活灵动之美;雅言、俗语的张力,构成了《史记》论断语言雄辩之美。  相似文献   

14.
谈期刊品牌《读者》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现象”是近年来中国期刊界比较关注的话题,近日,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中国期刊协会共同举办名为“品位、质量、效益”的“《读者》之路”研讨会,探讨总结推广《读者》的成功经验,为更多民族期刊品牌的培育提供借鉴。据悉,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办如此高规格的研讨会,在新中国期刊史上尚属首次。[1] 《读者》何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取得成功的,从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形式美和内容的真善美两个方面解读“《读者》现象”,便可知《读者》的成功秘诀主要在于她能用真善美解读人性。  相似文献   

15.
贾梦宇  杨君 《学理论》2013,(23):72-73
作为古典三大社会学家之一的涂尔干,是唯实论最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其基本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秩序何以可能,或者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他一生关注的重点。这不仅体现在《社会学方法论准则》实证的研究方法,也体现在著作《自杀论》、《社会分工论》中。在《宗教生活基本形式》中,涂尔干试图为道德社会的构建寻求来源,并从图腾、氏族、宗教等知识范畴来探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构建提供思想的铺垫。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9)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肯定了鲍威尔对宗教批判的积极意义,通过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与基督教社会的类比分析,发现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以自身为中介,将人们的生活分为共同体生活和市民社会生活,共同体并没有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是以这种差别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从而得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真正的基督教国家的结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必须像基督教国家需要宗教意识一样需要政治意识。但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守护所谓"神圣人权"的目的,必将使得政治意识瓦解,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最终被市民社会吞噬。马克思希望人们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批判,实现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从早期思想到中期思想,柏拉图一直把什么是美当作其哲学探讨的一个基本论题,美的问题构成了其哲学研究的必要内容.围绕什么是美的主题,重思柏拉图对什么是美的追问,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什么是美追问的内在脉络:对美本身由下定义朝美的理念方向发展;二是对什么是美追问的根本方法:依靠辩证法寻求事物的定义,从而取得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三是对什么是美追问根本上是哲学的追问: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8.
窦春蕾 《理论导刊》2007,(2):104-105
屈原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杰出体现者。他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追求理想的执着态度、独立不迁的人格魅力、顽强不屈的批判精神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在今天建设当代文化精神上依然意义重大。《渔父》突出体现了屈原激进的人生态度和光辉峻洁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对于理解唯物史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批判贯穿了马克思早期哲学的发展及其转向,在《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重大转向,马克思在批判以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后,将宗教问题的根源指向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分析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逐渐将宗教、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指向了物质生产,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宗教问题归纳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范畴中。简言之,马克思宗教批判伴随着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重新考察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动机。  相似文献   

20.
胡小曼 《学理论》2013,(23):229-230
纳博科夫是一个聪慧敏感、才华四溢的艺术家,他最突出的创作才华莫过于他的幽默和机智,以及他那超群的语言才华。纳博科夫崇尚纯艺术,他把文学作品称为神话故事,在他的艺术观点中,他始终认为结构、语言、文体等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要比作品的思想性与故事性更为重要。通过对其最有争议的作品《洛丽塔》分析,来探讨纳博科夫对时间、生命、道德以及文学的思考的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