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孔子"知耻观"内涵丰富,包括"以何为耻,不以何为耻",以及表面为"荣"实质为耻的社会现象辨析。孔子的"知耻观"奠定了耻感文化的基础,深化了知耻观教育的内涵,提高了知耻的自律性。当代社会需要深入挖掘孔子知耻观的内涵,借鉴其教育的方式,增强知耻观教育效果,以应对社会变化之际耻感观念淡化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耻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要素.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和文化途径的统合体,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维度.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割裂和耻感教育的缺失、转型期社会道德评价和规范标准的混乱、高校治理过程中某些不端现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大学生耻感淡化,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耻赙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在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中,高校应采取开放、互动、柔性、内化的模式,将耻意识的培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耻感的心理和文化机制转化为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工具,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优秀的大学生公民.  相似文献   

3.
郝盼盼 《学理论》2015,(6):140-141
《菊与刀》提供了认识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的原料,即便作者本尼迪克特本人并未亲身抵达日本国土,但她在书中提到的有关日本的矛盾文化、"耻感文化"甚而等级文化的现象还是令人身临其境。试图就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提到的文化现象,探究日本矛盾文化、"耻感文化"和等级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追踪到引起日本人看似自相矛盾的行为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对外政策。日本对我国钓鱼岛的觊觎和其政治文化有很大联系。"岛国特性"使其对钓鱼岛格外敏感,"集团意识"使其妄图以钓鱼岛为突破口向国际社会表明其"领土"诉求",耻感文化"使其在钓鱼岛问题上颠倒黑白。从日本的政治文化看其对钓鱼岛的觊觎,有助于我们在探索对日方针政策制定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5.
姚飞鸣 《学理论》2013,(14):96-97
":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的问题。以陕西为地域,以当代陕西农民对象,对陕西农民的经济意识进行了具体化、实在化、客观化的研究,通过对当代陕西农民经济意识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的第三次变革,就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重建生态文明。重建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文化的当代重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同样需要重建。中华文化的当代重建,首先需要重建当代文化视域与方法。这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应该确立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以生态理性哲学为认知基础;二是应确立文化重建的当代原则,即文化本位动力原则、立根扬本的本土文化原则、以人为本位的主体原则、多民族文化平等交流与整合原则、全球视域的文化传创原则;三是应构建文化重建的当代方法论体系,这一方法论体系应该以生态化综合为本体要求,以转换生成辩证法为认知方向、以过程-生长论为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7.
朱逸 《学理论》2012,(29):38-40
现代解释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暂且悬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取得的成果,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实地视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本土的传播、生长的进程。其中的"回归"维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性",尤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而"对话"维度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获得"当代性",进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发展的"理论双维",这两种理论维度实际构成了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域"和"当代视域",在"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使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及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对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的110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的平均分为(2.53±0.37)分,与量表均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9,p0.05);应对方式中5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与量表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1,p0.05)。在情感体验方面,"误解"与"不同/羞耻"这两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68±0.46)分、(2.11±0.31)分,与量表均值比较,有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13,p0.05)、(t=-2.36,p0.05)。得出多数精神障碍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  相似文献   

9.
来稿摘登     
重构荣辱观中国地质大学刘义昆: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重构中华民族的荣辱观、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指明了方向。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有着强烈耻感意识的民族。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释道:“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  相似文献   

10.
国内对阿尔都塞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走出阿尔都塞"的倾向,越来越强调阿尔都塞的理论影响和学术史效应,以及与西方左翼激进政治话语进行理论对话,"后阿尔都塞派"的影响越来越大。针对这种趋势,我们认为更应该"回到阿尔都塞"对阿尔都塞进行思想史的研究。学术史效应应该以思想史研究为基础,夯实学术史争论的理论基础和文本思想依据。阿尔都塞思想史研究应该以当代学术史的争论和政治实践效应为背景,从理论上介入当代学术政治史的争论。建立二者之间的"解释学循环",有助于建立阿尔都塞研究的历史性和当代性之间的"视域融合",超越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理论原教旨主义和庸俗的实践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德国学者鸟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问世,"风险社会"成为理论界关切的热门话题,学者们对当代风险社会问题实质的指认有不同的理解,从不同视域提出了一些具有生长点意义的见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长足的进展,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充分重视.本文意在分析这一理论进展,累积学术共识,以推进当代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是否必要?其一,在文本视域下,反映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学理诉求;其二,在问题视域下,体现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现实意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何以可能?一方面,取决于研究对象,即客观上是否存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态;另一方面,取决于研究主体,即研究者是否形成了有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态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路径何在?不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基、时代背景、文化土壤、实践基础、现实依据、科学支撑、战略布局、总体目标、实现路径、独特贡献等十个方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加以阐释,尝试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的一种路径,体现的是当代中国的"问题与主义",同时预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是人在外界事物刺激下内心产生的羞耻感受。中国古人将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形成耻感文化,用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王娇庆 《学理论》2011,(32):53-54
"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体现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道德观念。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导向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决定的,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本质上还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爱国态度,科学的爱国。  相似文献   

15.
《精神现象学》中所揭示的"主体自返性结构"是西方世界的根本性存在方式,当代哲学的有限性视域与这种结构的关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必须是对整个西方哲学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拜物教——一种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并呈现出不断泛化的趋势,即拜物教摆脱宗教信仰形式的框架束缚,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使现代人沉沦于片面的和物化的生活之中,并最终导致当代信仰危机的生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形式,其合法性正源于对拜物教及其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总体拒斥。但是,一种物化的"现代生活"及其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却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性产生了现实矛盾,即阻碍人之总体性的生成。然而,传统的宏观视域下的研究方法在处理这一矛盾时却陷入了困境,因此,需要通过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微观视域下的研究方法作为传统宏观视域研究方法的补充,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向日常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精神的培养和内涵的阐释.因此,耻感文化是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习精神的文化根源和内核,而儒家学习精神更以耻感为内在动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董娟 《理论与改革》2014,(3):188-192
基层治理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中国期刊网篇名含"基层治理"的文献为考察对象,对基层治理的研究内容、研究视域、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相关问题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的基层治理存在着研究内容严重倾斜、研究视域过于狭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研究结论雷同重复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应着力完善内容、视域、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还应对基层治理中的行政分权、府际关系、地方自治等关乎当前基层治理中政治秩序的重要议题进行推敲、分析。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是当下比较时尚的两个名词,它们两个无处不在并且把触角伸向了各个领域。在大众文化的视域内来考察意识形态,可以在理论上拓展我们有关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范围。意识形态在当代的建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建立必将提供长期有效的思想动力和源泉。大众文化借助现代的生产手段进行商业化生产对人民大众发挥影响是以往任何文化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研究和探索"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与规律;研究它如何影响社会舆论,影响和左右社会大众意识,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伴随当今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与迅速发展,加之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终端的网络功能的不断开发与建立健全,一个内涵丰富与影响深远的全新数字空间即"虚拟社会"也应运而生。以和谐社会视域下虚拟社会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为逻辑起点,在明确创新虚拟社会管理的当代价值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路径选择,可以为新时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