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更需要推进并注重思政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抓住时代发展的特征及特点,明确"微时代"下学生群体的思想理念及行为方式,从而全面做好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广泛运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对我国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践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通过对陕西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应用模式和操作方法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亟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互意识,建立合理有效的沟通模式,丰富网络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开展系统的网络媒介教育,注重网络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从而建立教育效果评估长效机制,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的和谐共生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产品已经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对"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特征及时代意义的探究,厘清并分析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找出一条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出路,这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更对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5)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难以紧跟时代需要,高校思政教师队伍资历现象凸显等现象影响思政工作进一步开展。习近平青年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国史教育等德育理论观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坚持国情教育和世情教育相结合、党性教育和人民性教育相结合,注重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全面性和实效性,把思政工作这份责任扛在肩上,以身作则、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政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学生党校育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发挥学生党校的高校思政工作重要阵地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相似文献   

6.
微博的运用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传播、工作方式、工作领域的延伸与扩展,是信息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改进和完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微博在思政育人当中的影响,积极引导,从注重舆论引导、加强队伍建设、营造校园文化等几个方面推进微博的育人功能,开创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郑群 《学理论》2009,(4):161-162
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正在发生改变。本文认为,通过网络可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创设高校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实现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高校思政工作在运用网络载体时要加强正确引导和安全管理,尤其要注意建立健全思政工作的激励机制,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政治关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11)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系统地回答了在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目标、要求、途径、原则与方法等,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常抓不懈;高校应把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要把培养有道德、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作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5)
受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出现了教育对象更加个性化、教育环境更加开放、工作难度显著加大等新特点。在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络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双重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即坚持传统思政教育,重构思政工作新模式;增强时代意识,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注重营造人际氛围,构建友好型和学习型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6)
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也提供了自我审视建构和引导青年学生在疫情应对中历练成长的双重契机。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者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做到疫情防控与育人有机结合。这不仅对当前凝聚思想共识和青春力量彻底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3)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大面积普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深度与思维模式,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加了新的挑战与难度。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人员,不仅对大学生平日的学校生活提供教导,更要负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组织纪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工作中灵活高效地开展思政教育是目前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2)
高校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兼具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当今社会,生命价值愈加被人们所重视。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已成为必要的责任。而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辅助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结构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恰恰符合各方面的要求。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即是顺应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新媒体背景下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特性,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提升,才能应对新媒体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思政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策略提升教学能力,如建立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手段、增加思政课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等。  相似文献   

14.
<正>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受到网络时代新特点的挑战与冲击,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环节与主渠道也不例外。挑战与冲击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是:这是一个大学生群体普遍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3)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手机媒体的广泛运用和普及,手机媒体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深入研究手机媒体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是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信息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传播的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一定挑战。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创造良好的校园自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崭新、纵深发展的视角,比如,指导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理念、内涵与要求。期待高校能够深刻学习领并且积极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积极指引高校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思想政治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高层次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便捷,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说明了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不但是自身的发展要求,也是党和国家交给思政工作者的重托,只有利用好网络,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5)
笔者通过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首先从日常生活理论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然后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生活维度这一概念,并从思政教育的主体、环境、语言阐述了日常生活维度,进而从三个角度批判了我国思政教育日常生活维度的迷失,最后提出了其日常生活维度的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20.
宋红利 《学理论》2013,(18):386-387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和社会脱轨,尽快适应互联网普及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论文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在分析网络时代的创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在互联网背景下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