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宁宁 《理论视野》2013,(11):74-76
【提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离开资源利用集约化和城镇功能良性化的发展方向,将会带来生态资源需求的增长以及生态供给的削减,导致生态赤字的进一步增加。因此,对新一轮城镇化,我们的对策思路是:新型城镇化要注重降低生态足迹——走低碳化、生态化城镇化道路,建立和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和推广低碳消费方式;新型城镇化要注重提高生态生产力——在产城融合中大力发展还原产业.提高新型城镇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新型城镇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全面部署,城乡融合系统中近邻大中城市、县城、村镇之间的利益调整与政策优化越来越亟须理论回应和试点推进。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对不同治理方案下城乡融合系统的演化博弈进行了仿真分析和稳定性控制,以寻求县城为重要载体背景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最佳治理方案。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城乡融合系统的自发演化不存在均衡策略,政策效果难以预测,极易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大城市病”与“乡村病”共存的局面;(2)传统静态线性治理方式,容易忽略参与主体自身利益的损失以及难以对其履约情况做出及时有效调整,这也是长期以来城乡融合系统资源分配分化严重、县城和村镇自发动力不足、新型城镇化建设治理成本高,治理效率低的重要原因;(3)互益共生是新型城乡融合系统演化的最佳方向,可通过非线性动态双向规制方案将奖补和惩罚力度与县城吸纳率、村镇融入程度等能够动态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程度的指标挂钩,以促进城乡融合系统演化波动趋稳向好,此方案能够达到系统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状态。基于上述研究,文中提出了树立系统观念、践行动态治理、追求目标协同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可为县城载体下的新型城...  相似文献   

3.
王会阁 《瞭望》2020,(11):64-65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抓基层、强治理、办实事。内蒙古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01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是兼具园区、城区和农村功能的产城融合区。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且开始实施。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诸如乡村社会分层加剧、乡村基层组织冲突加剧、精英分子流失、乡村文化流失等问题将逐日呈现,而传统"乡政村治"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难以再维持治理的高绩效。协同治理模式是克服"乡政村治"模式弊端,提升乡村治理绩效的重要模式。在新型城镇的进程中,协同治理要遵循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发挥城乡各自资源优势,通过城市和农村之间、工商业和农业之间、市民和农民的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治理之善治目标。为此,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互助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支持;形成城乡基层组织整合机制,促进城乡组织相互合作;形成城乡制度互融机制,促进城乡制度相互融合;形成城乡文化的"互哺"机制,实现城乡文化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正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提高质量为关键。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非农非城、亦农亦城"的过渡型"村改居"社区如何克服其发展困境,探索"村改居"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从而提升"村改居"社区的发展质量,成为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一、"村改居"社区的独特性"村改居"社区作为过渡型社区,既具有一般社区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它独特的属性。1.物理空间的独特性。"村改居"社区大多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以来,金山工业区党建工作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注重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创新社会治理,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工业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标杆、家园建设的典范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一、产城融合的标杆和家园建设的典范1.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准思想政治引领的"方向盘"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市民化。由于城镇化中主体关系失衡、治理结构失调、治理方式失效及人与自然关系失和等原因,当前农民市民化陷入了经济、政治、社会、人际和生态等多重维稳风险之中。有效化解农民市民化的社会稳定风险,需要构建政府引导的多元参与治理体系,创新户籍和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培育城乡一体融合的认同文化,统筹运作绿色治理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10)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过程。而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巨大,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和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系统哲学的理论原理分析解决在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7,(6):35-42
新型城镇化是以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以行政命令为代表的传统治理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对治理工具进行创新,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的角度之一。从南京江北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看,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框架包括:一是以整体治理为主要理念、以联动治理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二是以合作治理为主要理念、以PPP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三是以行动主义为主要理念、以法定机构为代表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29)
以新型城镇化为分析视角,对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治理的现状、问题、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社区安全盾进行描述,指出在后工业时代网络化的社会结构下,亟待转变传统治安管理思路为安全治理思路,积极探索政府、NGO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相互合作的新型[1]社区安全治理模式,确保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也面临着治理创新以及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以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新型社区为研究对象,探索社区治理创新以及治理能力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俞淼 《理论导刊》2023,(2):58-64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优势互补、互促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两者深度融合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破解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难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加快城乡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现实需要。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优质要素的带动,以解决乡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土地利用率不高以及资金缺乏等难题;新型城镇化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乡村振兴释放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资本红利的坚实支撑。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需要以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城乡“统筹联动式”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城乡“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赋能城乡“协同高质量”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包容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在全市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特色小镇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精神,为推动转型升级、加快美丽天津建设、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4.
城乡融合是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思想的路径创新,以人为核心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指导原则。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思想为我们构筑了城乡一体化的崭新景观,婚姻机制和教育机制等农民的微观动力机制以及相应的确权机制和扶贫机制等政策机制是社会基础和顶层设计保障,习近平关于新型城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运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中国城镇化路径和方向正逐步由粗放型的半城镇化、半市民化向集约型的新型城镇化方向转变。新型城镇化是对过往城镇化的解构、克服与超越,是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等级化向平面化"、"土地‘增减挂钩’向‘人地挂钩’"、"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速度型向适度型"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为:依托开发区、创业园区等创新平台,打造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基础;提高农民城镇化中稳定、持续的非农收入,重塑新型城镇化中农民的财产基础;进一步完善"城、镇、村"社区服务体系,建构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基础;推动城乡复合型二元结构背景下半城镇化、半市民化向城乡一体化方向演进,建构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为此必须把改善民生贯穿于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要在就业、社会保障、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使之成为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支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社会协同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6,(3):62-68
城乡一体化既有别于"城镇化",又有别于"新型城镇化",更区别于城市化。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城乡社会协同治理,实现城乡社会平等性基础上的差异性治理,客观上要求在治理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进程中,尽可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治理。无论是城市社会还是乡村社会,都要在城乡社会一体化历史进程中,接受政党、国家和政府治理,亦即在"受治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从"分治"走向"协同"治理,直至未来城乡社会的"相互"治理。在城乡社会"互治"基础上的"受治理",从"分治"走向"协同"治理,并自觉顺应城乡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31)
政府治理理念自中央政府正式提出以来,它的使用将给中国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方式带来巨大转变。各级政府将以开创型的思维突破前一个发展时期积累起来的发展瓶颈,具化到当前的新型住宅社区发展中也是如此。新型住宅社区担负着实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功能,由于种种原因在当前的继续发展中无以为继,问题频现。运用政府治理视角可以有效突破当前新型住宅社区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发展。因此本文运用政府治理思想的主要特点,针对当前城镇化现状中新型住宅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探讨有效的破解办法,以期对实践活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6,(3):69-74
城中村是当今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是城市社区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治理不能离开该类社区。办州市姑苏区葑门街道"城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该城中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较多,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难,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但是对城湾村的治理又存在资金缺口大、政府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以应急管理代替长效管理、外来人口需求常态化等问题。基于此,需要将城中村治理改造纳入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考虑外来人口需求的同时,控制城中村流动人口无序流入,建立城中村治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中村两大群体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0.
贾凯 《理论导刊》2014,(3):10-13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城镇化也存在"冒进式发展"现象、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科学等问题。其中,"城镇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比较突出,出现了城乡二元交叉管理、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度低、社会治安顽疾难治理、违章建筑难以清理、环境卫生状况欠佳、民生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解决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难题,应从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公众参与治理机构、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环境保护奖惩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