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必须正确处理两大关 系:一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二是科学把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同时还要为理论创新创造相应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2.
焦宏晶 《学理论》2010,(12):41-42
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等新情况,马克思主义面临重大挑战。只有根据世界新形势,立足社会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惠勤 《理论视野》2008,(10):13-16
执政党要分清两种利益诉求:当权者的利益诉求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如何协调好这两种利益诉求,是执政党所必须面对的挑战。新时期,通过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教观在认识宗教的重要性、宗教的基本理论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等方面都有理论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转 《学理论》2009,(32):179-180
创新是21世纪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尤其是对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创新更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同样,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在当前各种复杂的情况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必须在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从不把自己的学说看成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始终坚持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自身的缺点,并善于随时代的发展变革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一个社会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未来世界。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为指导,坚持理论、实践、历史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创新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5)
我国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对教育的定位不准确、教学方法出现问题等等。对以上问题分析,提出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工的解决方案如下:改进教学目标;改进考核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相似文献   

9.
张云 《学理论》2012,(4):19-2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是国之所需,民之所需,党之所需,意义重大而深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要把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对有关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取得了有关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的性质、地位和职能、工会改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多方面的认识成果,这一系列认识成果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拓展和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创新与生活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摒弃理论教育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相分离的理想化、形式化、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通过转换话语范式,优化话语表达,拓展话语领域,采用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满足人民群众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受教育者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创新,从而在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实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斌 《理论导刊》2007,2(9):44-46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历史地解答了社会主义代替或跨越资本主义的问题。但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起来,仍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这个难题的实践解答和理论发展,它确认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和谐经济、和谐政治、和谐文化与和谐人所构成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了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交往乃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中心课题,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主要粘合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推进器,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解读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蕴涵,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一完整的认识,也有益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实践要求,以一系列新的论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要发挥企业在经济国际化中的作用 ,把企业推向创新的国际前沿。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 ,诱发和培育企业的创新精神 ,建构企业的创新动力理论体系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发挥企业的创新动力优势 ,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从1894年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直至1953年去世,在长达近60年的时间里,斯大林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他先后做过"三次"界定;对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从"四个方面"强调必须创新;对于如何划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他强调了"三条"。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进一步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步伐,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新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邓小平理论作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对于这一命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内涵。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坚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性力量的观点,认为发展就是由落后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的现代化进程,其核心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根本任务和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其次,邓小平理论对发展问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第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作了系统建构。邓小平对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如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与对外开放、发展与政治稳定等问题,得出了不同于西方和前苏联学者的一系列重大结论。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形成了非西方化、非资本主义化、非苏联东欧化、非不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实现了当代发展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9.
董良保 《学理论》2011,(1):23-2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发展规律、发展主体等重要的理论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作出了许多新的论断,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经验看,除了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这一基本关系外,还有几个重要理论关系必须处理好。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教条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指导思想统一与学术研究自由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