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法学的研究方法要依据其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不仅要借鉴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还要以相关学科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自然分析等方法来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宗教的作用逐渐从隐性转为显性,全球化的趋势又进一步放大了宗教对国际关系和各国政治的影响。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如巴以冲突"、9.11"事件、国际反恐、科索沃冲突等,均有宗教的背景和动因。宗教被宣称从"威斯特伐利亚的放逐"回归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以至有国际关系学者断言":不重视宗教就无法理解国际关系"。①宗教甚至成了国际舞台上各方争抢的资源,而宗教与国际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成为国际关系学科的"新边疆"。  相似文献   

3.
政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国际关系学则相对较新,国际关系学最初以国际政治学的面目出现,传统上是归属于政治学的学科范畴内的;二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学得到很大的发展。国际关系学可以说是国际政治学在一定空间范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续;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学科的生成历程、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特点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相互支撑与相互分离是二者间关系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大国关系"研究的意义与效用因国际政治实质而凸显,大国作为国际关系最主要行为体,其间的博弈与互动建构了国际政治格局,并由此影响国际形势走向。而在"大国关系"研究中,历史分析尤为重要。历史具有继承性与变异性,一方面由于史实的不可复制性致使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但另一方面亦由于经验的可借鉴性致使国际关系的可探性。"大国关系"需待"解古谈今",同时"借古探今",承认历史发展的个性、多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研究者应当通过历史分析与"大国关系"契合,指导国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 《学理论》2014,(3):20-21
国际关系一直是政治学及历史学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宏观上说它主要研究的是国际社会中各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和政治经济关系,而微观上说其涉及的内容从全球化到领土争端、核危机、民族主义运动、经济发展、恐怖主义袭击、人权状况等各个方面都是国际关系研究的议题。长久以来,国际学术界对是什么因素推动着国际关系发展演变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所以,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各种表象中解读出推动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核心原动力——人类社会的历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发展演变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喆  曹玉华 《学理论》2009,(28):150-151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第二次争论是科学行为主义和传统主义之争,这次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的争论。此次论战在理论观点、学派建设、方法论等方面为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了学科建设,因此对国际政治学的新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此次争论的两大流派的方法论为视角,指出学科争论逐渐形成的国际关系学科的一些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7.
正胡礼忠,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暨国际关系学科带头人,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自1982年任教以来,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打造一流学科的带头人胡礼忠教授自1993年从复旦大学被引进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以来,全身心地致力于国际关系和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他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学科同仁,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并积极引进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的顶尖人才,逐步打造起一支在学术界  相似文献   

8.
郭增玉 《学理论》2012,(23):21-22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是一对联系紧密的学科,政治学思想中的权力、制度、利益等构成了国际关系学的核心概念,在《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读》著作中可以更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关系.15世纪的马基雅维列等三位政治学家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萌芽的产生有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关系理论谱系中,传统现实主义提出的权力研究计划:权力来源与归属、行为逻辑与权力转化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有关权力模式的假说和论断,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命题之一。随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从体系结构、互动过程、观念与意义建构、政治与经济权力区分提出了各自的权力模型。冷战结束后,一个新现象——"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趋势,使权力发展的"不对称"现象日益扩大——国家权力流散,科技与金融集团与个人权力聚集。这都迫切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权力"这个古老又混乱的命题,本文借鉴苏珊·斯特兰奇的权力定义,梳理国际关系理论谱系中的权力研究模型,并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入手对"权力流散"这一问题有所说明。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反事实推理作为一种思维实验,补充了传统的因果推理,可以适应复杂系统对偶然性的关注。反事实推理以情景分析为工具,以合理性、相近性、理论性和真实性的标准,可以"重构"历史的多种可能性,进而探寻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也可以分析未来事件的多种可能性,进而对国际关系决策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但因为反事实推理本身的局限性,使用时应该谨慎细致,以免偏离科学研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张波  张嘉明 《理论探讨》2015,(6):170-173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反事实推理作为一种思维实验,补充了传统的因果推理,可以适应复杂系统对偶然性的关注。反事实推理以情景分析为工具,以合理性、相近性、理论性和真实性的标准,可以"重构"历史的多种可能性,进而探寻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也可以分析未来事件的多种可能性,进而对国际关系决策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但因为反事实推理本身的局限性,使用时应该谨慎细致,以免偏离科学研究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张红 《行政论坛》2007,3(5):88-90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范围内经济与政治互动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范式相比,它表现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的特点,它的变革和创新表现在引入了新的核心概念,即"世界市场",重新确定了研究的出发点,扩大了研究范围。作为国际政治与经济主要载体的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自然成为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瞭望》2003,(52)
2003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关系调整变化最为剧烈的一年。 今年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总体稳定,但地区热点升温,局部冲突和动荡加剧。伊拉克战争是今年最重大的事件,它涉及的各种矛盾所围绕的核心问题是称霸与反霸,表明单极与多极之争进一步深化,是牵动国际关系的主线。在此背景下,大国关系调整加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释了世界历史如何形成、怎样发展以及发展归宿的问题,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同时与世界市场紧密相关;世界历史靠资本扩张推进,资本"无休止的逐利性"是其发展的本质动力;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提出并回答了当今世界为什么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问题,指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一要求是由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追求共同决定的;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四种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以实践性为核心,从实践路径、实践方式、实践主体三个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15.
"廉洁",修养学范畴中一个兼具伦理属性和政治属性、精神价值与实践品质的概念;"比德",儒家的一种修养美学思想,它为古人的廉洁修养提供了一条善美相融、情理相通的进路。借鉴古人,当代"大学廉洁文化"的"比德"式建构可以落实到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将"以美养廉"培育成廉洁文化制度化建设的良性基础和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6.
李葆珍 《理论视野》2007,(10):36-38
江泽民同志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运用于国际关系,强调尊重世界多样性,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实现共存共荣。"和"的外交思想,推动了我国伙伴外交的快步发展,为我国和平发展目标的实现创立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王新波  魏涛 《学理论》2009,(27):55-56
美苏两极争霸格局瓦解后.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格局。它是比以往任何国际关系格局都更为复杂。本文对这一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作了简单介绍,并对其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其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和谐理念视阈下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是大学制度文化的精神与灵魂,也是大学制度文化发展所需要的价值取向和相对独立的自主运行的环境.大学制度文化坚持以"和谐"为核心,塑造大学人的灵魂,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并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各行各业的责任,特别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义务。最近我们到苏州市职业大学采访,看到了该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上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促进"政行企校"良好互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其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公共领域"虽然是一个舶来词,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性存在。从社会政治功能来看,公共领域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培养了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公共精神等公民意识。因此,培育和壮大公共领域是建设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