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理论》2015,(34)
古村落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花都区古村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价值。花都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亟待关注与解决。应从提高人民保护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政府及社会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保护与开发一体化等方面加强和促进花都古村落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受湖湘文化的滋养,湖南传统文化品牌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但面对区域发展的竞争与挑战,湖南文化品牌仍存在较多突出问题。在"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下,湖南文化品牌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湖南自身的地域优势,对传统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湖南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品牌人才的培养和品牌研发的力度,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品牌发展策略。通过把文化品牌建设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创新结合起来,给予文化产业以品牌提升和内涵充实为动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当今全球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原生态本质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我们要全面定位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要把这份珍贵的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使它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真正与其"半壁江山"的文化地位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2)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中国构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新布局与人民群众、企业、政府的努力密不可分。花都区作为广州市古村落分布较为聚集的地方,美丽乡村的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广州花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推进其新农村建设,力求开辟建设花都美丽乡村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社会—技术—媒介—文化四者的连锁反应,赋予廉政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特质。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使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兼具教师师德培养、学生品行塑造、和谐校园构建等多重意义。新时期网络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为高校廉政微文化建设带来更多可行性与创新性。构建无"微"不至的高校廉政微文化格局,需形成时时"在场"的高校廉政文化新媒体平台,以柔软的渗透丰富廉政微文化内涵,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廉政微文化品牌特色。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一周,广州花都为我们上了一课,主题是个“利”字。据媒体近日披露,为了一时之利,花都造假,并通过各种促销手段让假货四处流传,其结果是,“花都机”成了的假冒影碟机的代名词。广东经济相对发达,却依然出了花都这样的经济“怪胎”,让人不禁疑惑。难  相似文献   

7.
唐志贤 《学理论》2013,(30):325-327
高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示范、导向、凝聚、熏陶等多方面的功能。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充分就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调查的事实出发,分析了当前广州花都五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最后指出了其原因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11)
近年来,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作用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势头迅猛。但整体开发形态较为粗放,具体表现为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定位不准、品牌形象模糊、品牌战略缺乏等问题,亟须实现以品牌化开发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本文基于对部分区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发经验的分析,提出从品牌构建、品牌推广到品牌发展的开发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9.
"侗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创新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异质,文化间相互渗透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在这种国际文化接触频繁的背景下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保护和有效地传承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文化从其产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其特殊性,然而就文化的保护及传承而言,更多思考的应该是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川西"羌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汶川地震后采取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抢救性保护和有效性的传承,其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可以给其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内外生态旅游方式不断地多样化,近年来以打造文化品牌为亮点的生态旅游不断发展.以桑蚕文化为核心的花都宝桑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一直在不断深入,然而开发过程中仍存在宣传力度不足,产业链不完整,管理规划缺位等问题.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应遵循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融合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循序渐进,适度开发,如明确和吸引目标消费群,加强促销促游等方式积累投资资金等,从而科学地开发资源,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弘扬我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日益发展成为我国许多省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提高各省市综合实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省市提出了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文化产业除了要把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创造经济效益外,更应该注重弘扬中国先进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使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优秀的品牌文化可以使消费者对其产品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拉动经济增长.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长株潭群具有雄厚的文化产业基础,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品牌,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文化品牌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将文化与市场相结合,开展文化企业强强联合,开发新的文化品牌工程,坚持"走出去"战略,开展文化的主动和系统输出.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1)
在建设美丽花都的整体局面下,如何有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和工作的重点。当今乡村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科学技术逐步发展,农民生活状况也随之改善。然而随之而产生的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等不仅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成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冲击。在本论文中我们以广州花都大布村为例,对大布村生态环境现状展开实地调查,并通过亲身体验和现场考察进行剖析,最终探讨出进一步改善大布村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策略,谋求大布村经济水平与生态环境共促进,再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宋竹芳  李树民 《学理论》2015,(6):130-132
真实性作为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直是困扰西北地区文化遗产发展的最大阻力。由于后现代的符号主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等级颠覆以及仿真体验的盛行导致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正面临两难的困境,在发展过程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文化效益、生态效益,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正遭受破坏性的开发。通过对文化遗产旅游真实性困境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解读,并提出适合西北五省区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浅析海南公仔戏的现状及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尔通 《学理论》2012,(10):150-151
最近几年,"大国文化软实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词频频见诸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文化"一词已成为热门词汇。尤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概念提出后,关于如何"建设文化魅力独特之岛"的讨论逐渐走向深入。海南公仔戏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本岛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公仔戏的现状如何,又将对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挥怎样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获取大量原始、科学的资料,为公仔戏的抢救和发展以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现实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思南"是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打造的上海文化新品牌,组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以党建确保文化的方向,让文化为党建提供更丰富的内涵。通过专业化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推动成员单位共同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思南"系列品牌,更好地服务上海文化建设。探索"文化思南"的启示在于:坚持党建引领,把握文  相似文献   

17.
《民主》2021,(1)
正"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羊城十大杰出女性""广州市先进工作者"、首届"广州市书香羊城全民阅读推广大使"……这是梁凤莲获得的累累荣誉。三十多年来,她始终将工作重点放在岭南文化与广州文化上,坚持用学术研究和文学作品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探索岭南文化发展规律,重建岭南的文化记忆,为广州的城市历史立传,为广州的文化精神代言。可以说她付出了半生心血,只为做岭南文化的园丁。梁凤莲共出版个人著作35部,其中文化研究与文艺创作成果均收获国内外多种奖项。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珍视。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传承母体和文化生态,亦会在发展和变迁中形成民俗主义。应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核,保留其本真性,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9.
四川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文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关注焦点,强调了研究意义,分析了保护现状与现存问题,如立法不完善、规划不系统、利益分配不均、传承人匮乏等,继而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重视对传承人权利的保护、建立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护对策,为切实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其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化—技术"关系是理解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维度,二者的深度融合是促进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传统技术哲学视域下"文化—技术"关系的历史演变为基本线索,分别从前奏期、爆发期、裂变期对不同"文化—技术"关系下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进行总结,有助于在实践层面理解文化产业高技术特征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价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所支撑的裂变期,需要从强化"文化—技术"关系价值、抓好文化与科技融合关键、用好"文化—技术"耦合规律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并思考促进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