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贺琼 《学理论》2012,(15):57-58
近年来互联网兴起了一股"人肉搜索"的热潮,但是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模糊的伦理边界,使其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分析了超出伦理边界的"人肉搜索"所引起的危机,并研究了就如何界定规范其边界,使得其能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肉搜索"是一门中性的技术,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制,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借鉴网络产业发达国家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在"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中,必须注意公共利益,直接相关、适度,弱势群体特殊保护,公众人物权利克减,基本人格尊严保护,真实传播几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是通过搜索引擎而搜寻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依托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而不再依赖网络数据库的新型搜索工具.它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会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和道德秩序,并可以拓宽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它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自产生以来,大家对其褒贬不一,最大的争议就是"人肉搜索"容易引发对别人隐私权的侵犯。根据搜索目的,"人肉搜索"主要可归为公共事件型和窥探隐私型两类,对与人格尊严没有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在不同的"人肉搜索"网络行为中是否构成侵犯隐私应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对"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的责任认定上,应充分考虑侵权行为、侵权产生的后果、行为与后果间的因果关系、侵权人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而如果侵权行为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合法取自于公共场所,则可成为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有人欢呼人肉搜索很好很强大。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对于人肉事件中逐步暴露出来的侵犯隐私权、影响当事人正常学习生活的弊病,又有人惊呼:人肉搜索很猛很暴力.已成为网络世界暴政。  相似文献   

6.
朱晓娟 《民主》2010,(1):24-27
<正>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影响很大的事件,如"三鹿"问题奶粉、拒绝手术签字酿成怀孕妻子死亡、因妻子写下死亡博客而横遭网络"人肉搜索"的网民怒告网站,等。这些因产品缺陷、医疗损害、网络侵权等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的现实伦理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伦理问题的提出揭示了对网络技术的"双刃剑"所引发的伦理关注。网络伦理的讨论应以现实伦理为依据,以重构现实伦理为目的。重构现实伦理应以虚拟实在为切入点,以责任伦理为前提,关注并借鉴国外研究网络伦理的经验,吸收并整合中国传统伦理资源。  相似文献   

8.
杨先起 《学理论》2009,(20):98-99
在人肉搜索过程中,本文对各方权利在其中的多重博弈也进行探讨:人肉搜索究竟是舆论监督的工具,还是网络暴力的形式;是个人隐私权的侵害,还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程 《公共管理学报》2011,8(4):21-31,123
针对传统的政策否决理论无法对我国立法禁止"人肉搜索"失败的现象做出完满解释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建构主义社会学中边界物的概念认为:作为边界物的"人肉搜索"由于其解释的灵活性,存在着技术、权利和适用三个层面的划界。如果说从依靠人的"人机互动"中衍生出针对人的"人际互动"具有偶然性的因素,在其立法禁止的多方尝试中却是隐私权和"监督权-批评权"相对于另外一种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划界方式的胜利。虽然中央和地方都试图在"监督权-批评权"的指涉对象上做出社会一般失范和官员腐败的划分,结果也只是带来规制性政策的流产或是象征性通过,即便趋利避害地利用"人肉搜索"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和政策应对上的两难源于国家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张力,只有对其进行有效分流才能真正阻止"网络暴力"的产生。而且在信息社会等生成性的制度语境下,打开政策问题内容的黑箱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陈华  徐娟娟 《党政论坛》2009,(22):22-23
什么是“人肉搜索”?从实际隋况看,“人肉搜索”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网民为资源,逐渐获取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信息,然后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最后找出这个人并确认其个人信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是公众通过网络发表的具有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危机,是由于不利的或负山面的网络舆论占领了舆论的主阵地,导致政府、相关组织或当事人处于危急关头,甚至对虚拟或现实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社会秩序等方而产生改善性或破坏性影响的现象,网民作为舆论主体之一,常借助网络通过"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形式给作为舆论客体的政府组织或个人,造成巨大的现实压力.当这种压力处于可控范围内时,可以推进事件的良性发展,一旦压力失控或超过了客体承受能力时,就会造成网络舆论危机,甚至是公共危机,从而对社会管理、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制度权威和规范约束等方面带来极大的挑战,甚至对一些传统社会观念产生颠覆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田夏 《学理论》2014,(8):126-127
人肉搜索发端于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是一种网民大量参与,为了探寻事实真相、人物信息的互动搜索方式,但其对特定公民信息的公开可能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人肉搜索不应该笼统地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而应剖析人肉搜索中所包括的具体行为类型,结合现行刑法进行审视,为刑法调整人肉搜索开辟了一条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入罪出罪问题更是讨论较多的问题。《刑法修正案(七)》并未涉及"人肉搜索"是否入罪的问题。刑法谦抑性要求刑法具有补充性与最后性、宽容性和经济性,而"人肉搜索"入罪是不符合刑法谦抑性的内在价值蕴涵的,从这一意义上说,"人肉搜索"目前不宜入罪。  相似文献   

14.
"网络虚拟社区"是随着网络以及人们网络社会行动的扩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新型空间。网络虚拟社区也与现实社区一样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现实社区的各种现象也会自然地反映在或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社区中,包括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网络犯罪案件的发生又多与网络言语行为密切相关,如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人肉搜索、网络攻击、网络赌博、网络虚假信息散布等。在与网络言语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中,通常可以透过网络言语行为特点,对犯罪主体的个人特征做出一定的刻画和描述,从而为有效、及时、准确遏制或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下的网络问责:一种新型民主形态的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问责由于其匿名性、表达的自由性以及去权威化的存在,已经逐渐受到网民热捧,网民实施网络问责可以经过"人肉搜索"、BBS公共空间发帖声讨、以及网络博客等新兴媒介表达方式的撰写愤恨,一定程度上讲,网络问责将成为一种新的问责方式,但是由于网络问责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如何引导控制网络问责朝着正常化方向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是独特的网络现象,随着其所展示出的功能日益强大,在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已受到广泛关注.将“人肉搜索”运用于案件侦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又可拓展侦查途径与方法,对保护知情群众和对侦查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也有重要价值.当然,“人肉搜索”运用于案件侦查也存在着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冲突,也有侵犯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之虞,甚至会误导侦查工作.因此必须从程序、立法、责任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制,进而保障其正面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2)
人肉搜索其实质是言论自由的表现,在人肉搜索中正确把握言论自由的度,防止出现侵犯隐私权与名誉权等,将有利于言论自由最大的实行。  相似文献   

18.
网络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存在的网络伦理失范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对网络社会出现的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要综合运用法律、道德、传统伦理规范进行解决,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哲学思考能够把握好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伦理,从现实社会伦理中获得启示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伦理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多元化传播提升人肉搜索吸引力这里的多元化传播是指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采取的传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单独形式,也可以将这些形式组合起来使用。从受众心理看,一个信息越是真实、形象,就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传播效果也越明显。在具体的人肉搜索事件中,起初阶段都是网友发布了一些涉及特定事件的  相似文献   

20.
网络监督权力腐败的规范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参与反腐败斗争的新场域。尽管当前网络监督遏制权力腐败具有奇效,但其失范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彰显。扭曲真相与匿名诽谤、个人隐私权的破坏、人肉搜索导致的舆论暴力、网民集体非理性引发的网络暴力、未审先判等弊端不一而足,目前缺乏规范性已经成为网络监督权力腐败的最大硬伤。利用网络监督权力腐败,充分发挥其作为新兴反腐参与方式的作用,必须走规范化道路。加大规范性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加大规范性立法与制度建设、加大党务政务以及官员财产公开的力度、加大技术和网络伦理规范是实现网络监督权力腐败规范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