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期间,救亡文学在激发大众斗争的意识、反对文化统治、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作为"戏剧界的先驱者,同时是文化界的先驱者"的田汉,在抗日战争激涌的年代,关注现实、反映社会,其塑造的日本兵形象在当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声音。田汉对日本兵形象的塑造对于当前在文艺作品中准确塑造日本兵形象,理性对待中日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对于深入认识抗日战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重庆市潼南区把实施"三好工程"作为"基层工作加强年"的有效抓手,突出党员、群众、城乡家庭三个基本着力点,凝聚爱党爱国爱家的共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施"好党员"形象塑造工程。强化部门联动、综合施策,把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塑造好、展示好,引导群众爱党护党。一是画好标准像。以"三严三实"为准则,制定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服务群众好、履行义务好、思想作风好的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31)
城市形象定位是研究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品牌营销的核心。本文在对哈尔滨城市整体形象历史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形象树"塑造的哈尔滨城市形象战略,同时结合原始资料记录进行互动比较、提问,得出"文化城市、生态城市、冰雪城市"这一核心范畴来定位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在此基础上,就哈尔滨城市形象定位为"活力冰城"。最后,揭示了其城市形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城市形象塑造组织与管理的指导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形象树"理念而塑造的哈尔滨城市形象对其城市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围绕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怎样塑造国家形象的问题,中共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立足国际国内大局,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谋篇布局,以全面把握国家形象塑造之"势"为基础,以始终遵循国家形象塑造之"道"为根本,以综合驾驭国家形象塑造之"术"为支撑,积累了丰富的基本经验,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特质。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发掘总结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国家形象战略谋划及实施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春华 《学理论》2009,(21):181-182
大学生爱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涉及大学生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教育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是系统塑造大学生爱国教育对象认知模式、情感升华模式和人格塑造模式的过程,是大学生爱国广度、深度和高度系统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姝 《学理论》2009,(30):221-222
弗洛伊德的“作家无意识创作”是二十世纪文艺批评理论一个重要的观点,它通过分析作家的创作心理,揭示出作家创作的源动力。金庸在其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温柔可爱、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女子形象和缠绵哀婉的爱情。联系金庸的情爱之路,可以看到其作品正是弗洛伊德关于“作家潜意识”创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张秋蘋 《学理论》2010,(17):159-160
在对高阳《胡雪岩全传》的研读过程中,笔者发现高阳笔下的胡雪岩形象,与茅盾笔下的吴荪甫有着惊人的相似。从两位作家对人物的塑造入手,分析了两人在性格、经历和商业手腕上的相似之处,同时剖析了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下两位同样杰出的商界奇才必然走向失败的深刻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付再学 《学理论》2009,(12):219-220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中,教师居于核心地位。本文从师生关系的构建入手,探讨了教师形象的重要性及如何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指出塑造教师形象的过程就是扮演教师角色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格魅力是在为官做人、从政办事过程中,在下属和官兵中获得的威望和认同,更多的是通过良好形象体现出来。政治干部要塑造好价值形象、学识形象、人文形象、作风形象。党委领导机关要增强责任意识,健全有效机制,树立鲜明导向,努力塑造政治干部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0.
李素艳 《理论探讨》2012,(5):134-136
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在党的理论形象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塑造了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理论形象,而且塑造了党自信、开放的理论形象,更塑造了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形象。可以说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塑造党的理论形象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信息全球化时代,社会形象决定着社会认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形象的内涵与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其社会形象的塑造,可从不同维度为其提供"应然"形象标准、"必然"形象标准、"类"形象标准,在多维度标准的引导下塑造一个美好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2.
余琪 《理论导刊》2008,(3):120-122
贾平凹是一位极富创作个性的作家.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最大特质在于,既有对中国文化及其美学传统的传承,也有对西方现代意识的摄纳和借鉴,从而在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具体显现在作品的开放气息、男女之情、神秘感、农民情结、闲人形象塑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从传播学的角度,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对交通警察形象塑造过程进行分析,探析形成交通警察形象危机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明确界定主体职责、规范执法、加强沟通、完善应急机制等提升交通警察形象的途径,为交通警察形象的重塑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隽 《学理论》2014,(9):130-133
《时代》周刊作为全球知名的新闻周刊,其关于中国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以1924年到2007年间《时代》周刊与中国有关的封面为例,分析《时代》周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时代》周刊塑造的中国形象受到国家利益、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时期中国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主动塑造,维护国内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客观看待世界媒体对中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法律制度的构建和运行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人"的自我理解和想象。以近代西方民法上的"人"之形象变迁为参照,我国民法中的"人"之形象典型地体现在由"公民"到"公民(自然人)"再到"自然人"的名称转换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成果,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理性、自立、自强,而且更要不断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的人之本质,塑造民法中的"人"之热情、宽厚、高尚。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转型时期,公法建设迫切需要法治形象的良性导向作用。我国对法治形象的塑造经历了"非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中国"的演进,并且在多种语境中展现出多样化的"面孔"。我国各种行政法理论也曾描绘出一定的国家法治形象,但与法治实践中所倡导的法治形象并不完全一致。未来行政法的理论创新应当回应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加强"善治政府"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是国之门面,通过"自塑"和"他塑"途径形成。互联网传播媒介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综合国力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决定性力量,其中国家的政治形象是最本质的和核心的,文化形象是最为深刻的,经济形象是最基本的。而国内民众给予外界的综合形象是影响一国形象塑造最为直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女性形象作为以男性文学想泉与价值取向的产物,长久以来被定义为附属品.它作为女性主义批评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代表,然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两性文学作家的笔下却截然不同.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去重新诠释女性形象,对传统男权社会被歪曲的女性形象范式进行拆解和重望,构建女性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崔营 《学理论》2012,(21):163-164
日本"第三代新人"作家远藤周作籍由其宗教作家的独特视角,不断反思与探索基督教义的真谛,表达自己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在其代表作小说《沉默》中,远藤深刻探究西方宗教在日本风土下的受容,着力表现出对弱者的关心和救赎,独创性地提出了"母性宗教"的天主教观。而且,作品运用巧妙的手法探讨了"神的沉默"、"背教者的沉默"等议题,表达了作者通达宗教信仰的内心真实。  相似文献   

20.
秦陵兵马俑军阵塑造的指导思想是:"政胜"强军战略,"奇正战术"理论,"排兵布阵"理论,皇权至上思想,"事死如事生"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