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刘明合 《理论探讨》2007,27(6):49-52
交往范畴在马克思那里,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一方面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人的交往活动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没有人的这种交往活动,人们的社会关系便无从产生和发展,社会关系直接形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人的劳动本质并不是抽象存在着的,它要借助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在人的交往关系中才能得以确证和实现。人的劳动在不同的交往关系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人的需要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交往又为人的需要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助于社会行为规范的确立,而且还有利于个人权益的保障。私营企业主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的实质就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错位。要解决私营企业主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就必须重构个人与社会关系,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个人与组织之间的责任关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3.
霍孟林 《理论导刊》2012,(5):55-56,60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一个关系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对需求对象的分配关系。尊重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一个基本原则。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利益冲突日趋公开化,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构建。因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指导,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利益协调机制,整合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促进利益关系和谐,从而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亨廷顿的政治秩序模型构建的逻辑基础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那就是:社会变迁是根源,稳定政治秩序是目标,权威与制度化是保障。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深入分析他的政治秩序理论模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与内在困境,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社会变迁与政治动乱之间的关系、秩序与自由之间的选择、政体形式与国家能力的关系。亨廷顿的政治秩序模型存在的内在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困境。亨廷顿的政治秩序模型及其困境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启示在于: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平衡与良性互动,是中国政治稳定和顺利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条件,"强国家—强社会"的模式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理想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问题,理论上也一直都是公共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社会学的热点。中外学者和思想家曾从不同角度在理论上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主要涉及到政府与社会的分离问题、政府与社会的界限、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等,上述研究是对过程历史问题反思与总结,也是对思想政治制度的建构。历史阶段、社会背景和研究角度的不同使学界对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政府与社会关系理论也不例外,西方学者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对政府与社会关系都有所描述,对政治与社会关系的界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种理论及学科之间也相互渗透,这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混淆,因此有必要对过程理论进行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6.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在生产活动中发生"物化",劳动产品被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人不是表现为在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物变得对人独立而支配着人的生活。资本主义拜物教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发生背离的本质原因。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离不开现实的经济基础,并需要发挥好分配制度的作用。人的生存和发展保障要通过制度安排来保证其在经济运行中的落实,重点是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社会生产并获得劳动分配,建立有利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分配制度,发挥好政府职能,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1,(6)
制度意识是发挥制度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制度意识受制于制度、制度相关人以及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制度本身合法公正、操作有据、结构清晰,制度相关人普遍具有深度认同感、较高水平执行力及群策力,环境以制度为先并辅以有力监督和及时反馈,三者才能在制度运行过程中实现有效互动,从而强化制度权威意识、制度执行意识、制度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志山 《理论探讨》2003,1(6):28-32
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中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内涵着人类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社会关系的理论底蕴。由于分工意味着生产条件和劳动者在不同生产领域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关系,它"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马克思对分工所作的社会关系分析,其基本意涵在于:从分工与生产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的内在联系、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的内在联系、分工与社会关系共同体、分工与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等角度来加以考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其社会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9.
(一) 道德规范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和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的作用就是调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是该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且,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社会的道德规范也要发生变化。但是,作为评价和判断善恶标准的道德规范,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积极而能动的反映,并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是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对新型的社会道德关系的概括。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是多层次的,社会对人们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也就是丰富的、多方面的。早在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里就规定了:“爱祖国、爱人民、  相似文献   

10.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状况相适应,当代中国在人的发展问题上既存在着人对物的关系依赖,又存在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取向特征,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以社会和谐发展为中心线索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独特历史发展时期.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切入点,通过制度与文化创新,不断改变人的社会关系,逐步摆脱"物对人"的支配和控制,是实现我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决定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就是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在分配关系中,劳动关系的本质就是双方的一种经济关系。它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其职能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解  相似文献   

12.
权威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机环节和必要机制.权威的类型包括强制性权威和自觉性权威.权威的要素可以分为意志服从、稀缺性资源和闭合系统三种.权威的本质,印是一种非对称的命令服从关系、是权力和威望的有机统一和对客观规律性的认同和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秩序和民主两大发展目标引发的强大的"交叉压力"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民国当时政治、经济及各方面状况综合而形成的合乎逻辑的要求,而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矛盾紧张关系又左右着政权的更迭。为了追求政权的稳定和延续,各政权者都在寻求能把合法性与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的政治体制。但民初的集权在价值取向、制度形式和象征符号上都有严格的限制,即"非帝制"权威的政府,这是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基调。  相似文献   

14.
李宗迎 《学理论》2014,(4):37-38
马克思早期已经接触到社会贫困的现实问题,并在社会贫困根源的分析中,阐述了许多经济伦理和制度伦理思想。首先,在《莱茵报》斗争时期,青年马克思开始意识到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关系。其次,马克思从人的价值角度继续探讨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关系,指出了人的经济价值与人道价值的关系。再次,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的法哲学出发,把社会贫困问题归因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从而开辟了对经济问题进行制度伦理分析的路径。最后,在揭示一定社会关系客观性和根源性的基础上,青年马克思进一步为经济与伦理的结合做了丰富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5.
以人的生成为视角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可以发现社会关系的发展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人的本质的生成必须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人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精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转型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结构变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民精英”这一特殊群体的制度原因和社会背景及其与农村基层组织之间的冲突关系,提出改善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客观认识、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农民精英,并从化解冲突、寻求合作入手,重塑国家权威、基层权威与民间权威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鹏坚 《理论探索》2005,25(2):26-28
交往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交往已从血缘、民族内受地域限制的交往 ,扩大到不同民族之间世界性的交往 ,而“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制度是交往的产物 ,同时 ,制度又对交往起着调节交往行为、控制冲突增强合作、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治理能力。在中国,无论是作为执政党的执政目标还是作为宪法的规范内容,法治国家都已经获得明确的政治基础和法律地位。作为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最为关键的是两个方面的关系界定,其一是在多元社会中法律权威与包括政治权威在内的其他社会权威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一方面须梳理澄清法治之基本要素,避免法治观念之混乱模糊,以形成更为具体的社会共识,另一方面为避免法治流于空洞,则须从制度机制上保障法治治理能力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政党权威表征的是执政党的政治向心力或政治认同感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至少要区分和把握五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即政党权威与人民民主、政党权威与党内民主、政党权威与领袖权威、政党权威与政党监督以及政党权威与政党威权,等等。科学地辨析上述变量之间的共同点与异同点,才能更好地研究党的权威问题,进而有效地维系和巩固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规范,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对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人与人的合作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度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根据我国人与人之间合作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分析,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普遍合作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改变我们目前合作关系中存在的狭隘性,培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合作意识是十分有意义的。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方式,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扩大而产生的,它的一个重要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