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丧葬习俗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丧葬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村落文化的展现。以鲁西南山区村落丧葬习俗为例,对传统村落的丧葬习俗作全面的论述,探析传统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改造婚俗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夏春秋一、对农村婚俗现状的理论思考男女双方在缔结婚姻时约定俗成的一系列传承性和规范性的婚姻习惯、风俗、礼仪以及相关的婚姻意识活动称为婚俗,即婚姻习俗。婚姻习俗的形成、发展变化受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在英语教学中介绍、引入和增加英语国家的民俗礼仪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问题在外语教学中却长期被忽视.为此,本文从民俗礼仪的基本内涵出发,以英、美、加、澳四国为例对民俗礼仪做了提要性介绍,旨在唤起人们对西方英语国家习俗礼仪知识的重视,帮助英语学习者深刻理解英语文化,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4.
《侨园》2009,(2):52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产量堪称世界之最.饮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无论在任何场合,敬与饮的礼仪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论少数民族婚恋习俗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开发的特殊类型的旅游项目和新兴的旅游方式,开发少数民族婚恋习俗资源,必须进行筛选和定位。其内容大致应包括:婚俗物质载体的展示与开发;婚姻礼仪次生态和原生态的开发;婚恋活动的参与性,娱乐性的开发;观念形态物象化的开发;婚俗表演节目的开发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0)
黔东南苗族侗族的传统水文化既是一种民族习俗,又是一种社会规范,这一文化在黔东南的历史上发挥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功能。在建设黔东南生态文明的今天,挖掘苗侗传统水文化,彰显其现代价值,无疑有利于黔东南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田莉莉 《学理论》2012,(12):105-107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它既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又是传统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2012年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的"礼仪中国"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从礼仪的视角切入,围绕礼仪的现状与反思、传统礼仪功能和当代价值、礼俗的发展与变迁、国家祭祀与宗教礼仪、民间信仰与礼仪规范等问题进行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处境的深刻理解,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明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  相似文献   

8.
贾娟 《学理论》2013,(17):195-196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他们辛勤的劳动,繁衍生息,为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生活在西北的少数民族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别样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风俗和民族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婚礼习俗。婚礼习俗比较特别,是人生所有礼仪中最热闹、最值得庆祝也是最隆重的一个,也是最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审美情趣以及少数民族人民对审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2)
黎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历代居住在海南岛上,是海南的原著居民。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海南黎族社会习俗的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和宗教礼仪习俗的变迁。二者又有不同的种类。造成这种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海南黎族社会生活的改变。在新时代面前,应该要保护黎族优秀的文化习俗,传承优秀黎族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创造黎族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25)
苗族传统文化作为苗族人民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到客观外部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而且也与苗族文化主体自身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从文化主体价值理性视角剖析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可以克服人们过去偏重于从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解读民族文化变迁的传统思维模式,对人们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12.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礼仪,而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你来自何方、男女老少,饮食永远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种族差异等众多因素在内,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包罗万象、源远流长。本文着重讨论中俄两国饮食起源、饮食习惯、饮食传统和餐桌礼仪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民长期生活习俗的凝聚,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仫佬族民众的诉求。依饭节是最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节日,其自身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供奉的人物与祭仪、旨趣与功能都随时代变迁而变迁。在文化生态视角下,通过解析依饭节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索依饭节文化的历史意蕴,就能发现其特色文化的构成基质,发现影响其文化生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力量,发现依饭节文化的传承方向。此视角对于保护和传承依饭节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具有建设性帮助,对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也可提供某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琴 《学理论》2013,(15):66-67
当今社会网络盛行,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也日益频繁,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着重探讨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相似文献   

15.
山东肥城矿业集团曹庄矿党委通过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优美环境创造工程”和“先进文化建设工程”,为构建“和谐矿区”创造条件。矿党委在“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中,组织开展“万名居民学礼仪”系列活动,让大家学礼仪、评礼仪、讲礼仪、赛礼仪,引导职工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讲文明的现代居民。在“优美环境创造工程”中,发动居民开展“清洁家园”活动,人人动手  相似文献   

16.
谢仁生 《学理论》2013,(22):78-79,112
贵州境内的苗族大多生活在生态状况良好的山区,这主要得益于苗族人世世代代对生态的保护。从苗族先民到今天的苗族人一直都坚信着万物有灵论的原始宗教观念,同时也世世代代传承着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原始的宗教习俗。这些都为苗族人赢得了青山绿水,另外,苗族通过制定各种形式的村规民约和习惯法对村民的日常行为加以引导和约束,从而为生态的保护筑起了最后一道保护墙。苗族人的生态保护理念和实践不愧是一个榜样,值得其他民族和地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礼仪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礼仪文化对于实现乡村个体情感归寄、守护乡村社会和谐、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受到内外多元要素影响,当前乡村礼仪文化建设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为个体情感归寄困境、家礼家风建设困境、价值共识凝聚困境、“礼”“法”融通互进困境。要从个体、家庭、社会共同着手,在制度完善中强化人才引领、在利益整合中提升礼仪效用、在与时俱进中重塑家礼家风、在村规民约创新中推动“礼”“法”融通,合力提升新时代乡村礼仪文化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8.
佤族的滴酒习俗在佤族的社会生活中,无时不见,无处不有,是佤族最重要最传统的习俗,在佤族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礼仪功能、教化功能、调节功能、祈福功能、凝聚功能五个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施勇 《学理论》2009,(18):62-64
佤族的滴酒习俗在佤族的社会生活中,无时不见,无处不有,是佤族最重要最传统的习俗,在佤族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具有礼仪功能、教化功能、调节功能、祈福功能、凝聚功能五个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侨园》2018,(Z2)
正飞镖起源山西侯马华夏文明历经六千多年。尤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形成的中国特有文化根深叶茂。据史料《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其中的投壶就是古代飞镖,它起源中国,发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都城侯马(今山西侯马)。投壶在古代是王侯将相在宴会等重大场合的礼仪和游戏,随着蒙古帝国西征,投壶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