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学理论》2014,(33)
当代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缺失主要表现于就业取向功利、就业目标模糊、个体至上化、职业精神缺失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培养当代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2.
王洪新 《学理论》2013,(22):188-190
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今天的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必须加强"道德信仰"研究。在实际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仰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和导引,是个体实现其人生意义、社会价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证,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不仅需要维持生存的物质性东西,还需要有一定的精神作为动力。可是目前人们的精神生活却不容乐观,生活中缺少信仰、道德信念等精神性力量的人们总觉得生活没什么意义。精神生活特别是道德精神生活内容的提升和意义的重构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滕飞 《理论与改革》2015,(2):115-118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二者具有相对立的矛盾关系又有德福一致的价值契合。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德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5.
赵青法 《学理论》2013,(12):45-46
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如何对待幸福?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人们聚焦的热点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虽然产生于古希腊,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道德资源的文明古国,仍然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优秀道德文化理论资源。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及其实现幸福的中道原则,对比了我国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不同层面的理解。提出应该借鉴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优点,结合我国现状,塑造中国和谐社会下的幸福观,即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的幸福观;个人、家庭、社会幸福统一的幸福观;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由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确定的。如果精神空虚,即使物质财富再多,也无法感受人生的真正幸福。当然,我们说人离不开高尚的精神生活,绝不是说可以不要必须的物质生活。我们搞"四化"的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8.
魏秀珍 《学理论》2009,(9):170-171
从幸福的范畴阐述着手,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分析当代大学生幸福堪忧的现状,探讨如何帮助大学生打开幸福之门,充分发挥思品课程的优势。重塑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是大学生获得幸福的根本;确立人生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幸福的基本途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增强大学生幸福感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快乐的感觉,幸福的诀窍就是让快乐系数大起来。“快乐系数”是人们将要满足的需求减去无法满足的需求的结果同现有需求的比值。幸福和痛苦是相对的,幸福在于地位、财富、物质享受程度,但更在于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  相似文献   

10.
邓玲玲 《学理论》2012,(32):53-54
幸福是康德哲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将其归纳于"至善"之下,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严格限制在道德的范围内,充分论证了道德对于幸福的意义,同时,康德还提出了德福统一的观点,为人类最高幸福的实现提供了希望。认真分析康德的幸福观,对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如何实现幸福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一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德是人类具体生活道德的三个基本方面。我国古代的许多论著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然而解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伦理学研究长期停滞不前,尚未出过一本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人们具体社会生活方面的道德专著。蔡治平、金可溪、苍道  相似文献   

12.
靳国君 《学理论》2008,(7):87-90
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老百姓有时讲到邻居,讲到同志,说那个人有德,赞赏他有德,农民开玩笑的时候说“瞅瞅你那德行”,还是讲的德。把“德”和“行”组合在一起,很科学,一语道破“德”的根本要求在于“行”。德,得之于心,付之于行。道德关键在于实践,知易行难。德,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建设发展型国家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如何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不妨利用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的关系,通过逻辑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师德状况及建设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良的道德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力量,而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走向幸福、提升生命存在品格的基石,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品性。  相似文献   

15.
陈燕萍 《学理论》2009,(26):219-220
法治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性人才的职责,如何准确、合理定位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高职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策略,对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法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培养和塑造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精神,需要从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提高学校法治化水平、深化法制教育、扩大学生法治实践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所谓道德优化,就是用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去克服旧的、消极的道德影响,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然而,因为道德关系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道德优化仅仅解决道德自身的问题是不够的,还应同时解决与道德优化相关联的其它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良心,即人们所说的道德。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改善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都是道德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本文想要论述的是社会舆论、外来文化、纪律约束等外部环境对道德优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思想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不遵循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道德的主体性,正是我们思想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重要根据。从康德以来,道德的主体就被确定为人。但是,无论是康德、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揭示出人的真正本质,因而也就没有能够真正认识道德主体的本质——他们分别把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确定为“主观精神”、“客观理念”和“抽象化的人”。只有马克思才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首先必须“目中有人”,彻底摒弃将道德“泛政治化”的做法,还道德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必需的本来面目。道德教育应以引导人们追求有道德的“好生活”,培养和塑造独立性自主性人格为重心。  相似文献   

19.
付安玲 《学理论》2012,(5):179-180
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建构的过程。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重视教育对象的服从和适应,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需要,这导致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要发挥酒神精神,对个体的道德生活加以引导,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选择的能力,并充分尊重其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道德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如果人们注意把握满足需要的尺度,理性调控欲望,懂得知足,就一定会有幸福感.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作为特殊职业、特殊岗位、特殊群体,他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民幸福的基础上,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