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校典礼不仅是一套仪程,更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针对90后大学生,传统的典礼活动已明显滞后于学生成长的现实环境。通过探析典礼文化育人功效和湖南农业大学的工作实践,探索提炼出高校典礼改革工作的理念、方法并提出高校典礼改革的思路:高校典礼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贴近现实与崇尚精神相结合;高校典礼需与大学育人体系无缝对接;高校典礼文化应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裴桂清  符潇潇 《学理论》2013,(3):171-17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高校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高校学生由接受认同到掌握运用的过程。在传统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中,显性教育发挥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高校课堂的显性教育来完成。但是,只有显性教育是不完整的,因为显性教育存在其固有的缺陷,所以隐性教育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为推进新世纪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赵婷婷  林丽丽 《学理论》2011,(18):287-28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的过程.在传统的大众化模式中,显性教育发挥着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大多是通过课堂的显性教育来完成。但是仅有显性教育是不完整的,有其固有的缺陷,而隐性教育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兰 《学理论》2011,(3):235-236
高校是我国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传统的单纯以正面的、灌输的显性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探索隐蔽性、渗透性的教育方法成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探讨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并提出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慧 《学理论》2013,(14):351-352
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课题,若要成为实现人思想升华的转化器,除加强学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更加注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软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不断探索研究,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升华受教育者思想方面的长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8,(12)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种方式,他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促进。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显性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和教师中心,导致对独特性和差异性的漠视,无法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近些年,国内对隐性教育的研究,片面强调隐性教育的作用,矫枉过正。本文从解读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内涵展开,对高校思想政治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三维考量进行分析阐述,进而构建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敏  白广勇 《学理论》2009,(12):200-20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两种基本模式,二者各具特色,功能互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德育工作中,片面的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均有失偏颇。所以必须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克服其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它们的教育功效,使学校德育工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功能优化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瑛 《学理论》2010,(10):222-222
当今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显性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容易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而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效果往往不佳。因此,文章从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出发,阐明了隐性课程与职业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隐性课程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郭志鹏 《学理论》2011,(3):277-278
高校中有计划、有组织的正式课程作为显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一种间接的、内隐的课程即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更应该提高隐性课程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马冬秋  甄子会 《学理论》2013,(30):238-239
运动安全问题是制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构建了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大学生运动安全教育模式,旨在充分发挥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与合力,使之协调配合、和谐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人格独立和成长成才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长期采用以依靠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而与之相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进入学术界关注的视野。首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做出论述,其次分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重要作用,最后着重从四个方面探索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9,(10)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整合,可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获得感、实效性和时代感。要坚持方向性、主体性、创新性、实效性和示范性原则的有机统一,通过夯实课堂整合的基础,创新整合的载体、丰富整合的方法、拓展整合的实践途径、完善整合的保障机制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3.
赵丽娟 《学理论》2012,(18):98-99
隐性德育方法是指将德育目的、内容、主题等隐藏或渗透于环境、文化、交往、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在提升其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内容丰富的春节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调节关系、鼓励精神等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在春节期间",说教"教育、实践教育以及感染教育可成为隐性德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朱晓晖  邸俊燕 《学理论》2013,(24):232-233
现行的高校德育缺少注重内心体验的审美心灵涤荡,高校德育演变成一种外在的强制灌输教育,其教育实效不尽如人意。审美教育作为关注人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的情感教育不仅与德育具有内在价值上的统一性,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更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功能,将审美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弥补高校德育的缺憾,为高校德育探寻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制度文化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对策途径,以期充分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确保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是校园中师生员工共同信奉的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创新工作的突破口。校园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  相似文献   

17.
徐宏霞 《学理论》2012,(8):199-2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近年来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除了坚持显性教育途径之外,还要拓展新的教育途径,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灌输"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13)
传统文化蕴藏着潜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一直以来,传统文化以其深刻而持久的渗透功能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素材,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让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耦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形势下,高校传统的德育模式日益受到冲击和挑战,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丰富和完善高校传统德育内容体系的有力举措和内在要求。在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处在起步阶段,在德育体系中还是个薄弱环节,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应该在德育的视阈下研究探索,注重二者联动建设,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构建和实现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耦合机制,以真正达到育人树人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邱实 《学理论》2010,(14):202-204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网络信息共享,信息获取途径多样,信息获取打破了传统的不对称状态、冲击着传统的权威感,但是也给个体信息选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新挑战。隐性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因此,开发隐性德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本文分别从隐性德育课程、同辈群体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园网络资源四个方面探讨学校隐性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