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文明与“四个文明”的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不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的综合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传统四个文明建设反思的产物,生态文明的内容逻辑地包含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之中,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建设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2.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借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承担起高校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责任,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3.
夏光 《理论视野》2013,(1):15-19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使之融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塌新战略性安排。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10)
公共科技政策通过规范和引导科学研究、公共技术等的开发活动,营造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符合了代际伦理所关注的人类长远生存利益。基于对公共科技政策代际伦理维度的思考,有利于理性认识和评价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帮助人类走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6,(3):91-96
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态文明融入社会管理不仅契合了后者创新的要求,还具备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种条件。具体来说,这一融入的具体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超越传统社会管理,拓展管理领域,建构起社会生态管理场域;二是以生态文明为思想主线,以社会政策体系的协调为主要方式,实现社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双重生态化,建构起内和谐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在标与本两个维度,推进并完成生态文明融入社会管理的崭新任务,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行,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也给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下,乡镇企业该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对策,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通过找准自身定位、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动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者,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7.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入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进行社会发展的同时,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方方面面,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个方面的文明建设中,尤其在进行城市建设中更应将生态文明贯彻始终,实现构筑"五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和目标。当前,成都正处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何能够探索一条成都特色生态城市模式,显得极为必要。而成都所具有的先天的自然环境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生态基础,为成都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文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去分析成都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探索特色生态城市模式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2)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然而,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全国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事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绿色科技也应运而生。促进绿色科技发展的具体举措是:坚持绿色原则,建立绿色科技监控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绿色科技意识;加强交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推动绿色科技走向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理念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和政府的公权代表性特征,都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积极培养生态人,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实现产业生态化,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探索实现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协同度模型分析了山西省、东营市、淮南市等典型资源型区域在2002-2014年间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现状,且检验了这种协同发展是否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结果显示,山西省、东营市的协同度基本呈上升趋势,而且东营市的绿色技术协同能力明显高于山西省;淮南市协同度波动却较大,其绿色技术创新协同能力虽较高,但产业协同程度较低。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区域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协同程度较低的根源在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其对资源型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较弱。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相关动力因素,构建官产学研体系,提升资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需完善市场机制及产业配套设施,拓展融资渠道,以此降低产业转型的阻力。  相似文献   

12.
汶川“5.12”地震区已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灾后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灾区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发展态势和社会和谐等各个方面,应该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审视。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新时代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创新上有五层意蕴: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丰富了社会主要矛盾学说;对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新理念,拓展了"两个和解"理论;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内涵,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内容,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民生问题上提出了新论断,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系统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性理论,对深化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21,(8)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世代民生存在紧密的联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作用下逐步呈现出具体化,分割成一系列科学理论,如演化规律、历史使命及本质特征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发挥绿色发展的真经作用,增强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同世界人民一起建设共同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5.
实现经济社会"好"的发展,不单纯是一种事实描述,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在内涵上必须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理性和自律的发展,是对市场机制扬长避短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观念的培育,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要培育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观,可以从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观、生态责任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技术观和生态安全观等多维度入手。  相似文献   

17.
武朔 《学理论》2013,(22):32-33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8.
产业系统生态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产业生态化应该有具体的实现思路.在产业生态学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在生态功能的导向下,对产业系统进行生态化运营,并认为在生态化运营的同时应抓住生态消费、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性技术的开发等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缪磊 《学理论》2013,(28):29-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深度污染等严重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总结过去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准确认识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以便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吴琼 《理论视野》2014,(1):79-81
当前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之一将是生态化转型。从树立生态发展理念、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完善生态转型制度建设、提升产业生态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探索我国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路径,以此展开对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践思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