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6,(9)
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今天,长征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长征精神铸就中国梦,离不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念;以长征精神铸就中国梦,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精神;以长征精神铸就中国梦,离不开实事求是、灵活应变、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能力;以长征精神铸就中国梦,离不开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以长征精神铸就中国梦,离不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弘扬长征精神,对于引导全国人民树立崇高理想理念、培育艰苦奋斗传统美德、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团结互助品质及加强官员道德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一)弘扬长征精神与树立崇高理想信念。长征是一种磨难,更是对理想信念的一种考验。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  相似文献   

3.
长征精神研究总体呈现繁荣态势,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此将学术界近五年来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和在新时期如何承扬长征精神等三个问题进行梳理。长征精神研究要全面,在内容上,还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聚焦的方向;在方法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一次伟大壮举,在其过程中所酝酿形成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还有着广阔的外延,并且在不断地发挥着其时代价值。长征精神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中国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一伟大号召,我们必须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中的"信仰""信念""信心"与"信任",才能走好新长征路。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写到:长征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的确,长征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精神仍会带来许多重要启示。党的正确领导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必须始终坚持毛泽东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3)
长征精神是老一辈的共产党人在革命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它作为我们党和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长征精神所体现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不可或缺;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在传承长征精神的优秀共产党员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依靠群众和牢记宗旨在党的建设中仍然需要积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新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7.
洪圣达 《学理论》2015,(2):116-118,121
采用文献法对红一方面军长征体育文化活动进行挖掘、整理、归纳、研究。结论:首先,红军长征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是增强官兵身体素质、组织纪律、预防疾病和提高运动作战能力,为长征目标任务服务;其次,对苏区红色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创造性地把苏区体育运动方法与长征军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内能;第三,长征体育文化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天重温长征史,回顾体育情,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中国特色的新长征路上,谱写体育强国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2)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讲话,由此又一次把长征精神推到了世人的眼前,我们应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我们今天的长征路。文章对长征精神和新长征路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在弘扬长征精神的基础上走好今天的新长征路,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以人民为重、统筹全局、强国强军、从严治党。  相似文献   

9.
长征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对广大官兵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上形成了共产党成熟的领导集体,对下形成了雄厚的群众基础。高校开展长征精神教育能够充分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高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温润滋养。高校开展长征精神教育要特别注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事求是精神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关于长征精神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但大多都做到了以历史为主轴,根据长征的历史进行提炼和概括。长征精神内涵丰富,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时代价值、教育意义、导向作用。因此,长征精神才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民族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成为我们党永恒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4)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精神的形成,既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优秀民族精神,又有其现实的直接源流。而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身处逆境之下对革命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政治、军事、组织上的正确领导。  相似文献   

12.
曾斌  赵绍成 《学理论》2013,(13):20-21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所蕴含的为崇高的革命信念而矢志不渝的理想主义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灵活机动的创新精神,严守纪律、顾全大局、加强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相信和依靠群众、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精神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可靠的精神资源,对推动革命老区和谐社会建设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8,(11)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在长征中以其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乐观豁达的积极态度领导党和红军挽救了军事危局,引领了红军长征的正确方向,塑造了红军长征的精神品格,从而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8)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生动反映,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虽然这一伟大的壮举已经过去八十多个春秋,但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淬炼之后的长征精神愈发历久弥新,回味甘醇,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那场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中,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严守纪律、爱护人民的政治本色,熔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已跨越时代,超越空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克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长征精神是彪炳青史的一座丰碑长征…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精神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军长征精神之研究伊胜利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地进行了震撼世界的伟大壮举──长征。长征是指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第25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红军长征纵横福建、江西、广东、...  相似文献   

17.
葛德善 《党政论坛》2006,(10):10-11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前所未闻的长征彪炳史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就是要开掘和运用这一政治资源,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再创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和回顾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发掘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10月20日,省委党校举办"信仰的力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研讨暨教学科研一体化论坛"。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蔡钊利出席并发表讲话。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省党史学会会长姚文琦,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梁星亮教授应邀出席并作主题报告。省委党校专职校务委员纪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2)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民军队坚决听党指挥的光辉典范。筑牢学员军魂意识,必须充分运用这一宝贵资源。要旗帜鲜明地批驳重新评价长征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坚定学员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要深入挖掘红军长征历史的伟大价值,努力增强学员的价值认同;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强固学员忠诚于党的军魂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80年前的那个金秋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震惊世界的长征胜利结束。这是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光辉胜利,也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时空变幻,精神永恒。80年过去,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更加凸显,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中华民族的意义更加深远。那么,当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