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有效增加收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湟中县农业人口达43万.其中剩余劳动力就达14万,要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就必须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入手,加快发展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如何解决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文章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分析了南平市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凯里市大风洞镇结合实际,以支部引领、劳务带动、产业发展为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支部+劳务公司"党建运行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输送劳务人才。各村党支部积极从本村中原则性强、业务素质较高的剩余劳动力或贫困户中发展劳务人才,为劳务公司输入人才,解决剩余劳动力或贫困户就业问题,目前登记在册的农民工有1500多人。二是增强劳务服务。积极对接劳务公司,为村剩余劳动力或有劳动力的贫困户  相似文献   

4.
杨竹节 《学习月刊》2013,(2):113-114
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供求量平衡和就业结构协调的过程。我国农村拥有8亿人口,4亿多劳动力,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30%以上,即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有人估计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3亿,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是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人》2004,(11):1-1
劳务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逐步成长并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经济。它在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转变思想观念.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已经占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供求量平衡和就业结构协调的过程。在劳动力充分供给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均衡则特殊地表现于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并有效地配置于现代化部门。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和劳动力供求总量平衡问题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 我国农村拥有9亿多人口,4亿多劳动力,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30%以上,即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还要新增近1亿个劳动力。这就是说,在本世纪内有2亿劳动力需要安置就业岗位。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方面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大量析出 ,必然引出这部分劳动人口的出路问题 ,另一方面 ,城市因其经济的聚集效应而不断扩张 ,致使劳力短缺现象日益突出 ,这就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如何推进人口城市化 ,其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限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银星 《新长征》2006,(8):52-53,6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古今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甚至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积极探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中国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已经演变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而现实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十分艰巨,任何单一政策都难以奏效。我们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体制与制度条件等是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全省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共有401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而199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173万余人,仅占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2%左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党的生活(青海)》2009,(10):F0003-F0003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共有22个乡镇,318个行政村,总人口3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9万人,劳动力18.7万人,剩余劳动力8.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121.22元。2008年,全县共输出农村劳动力12万人(次),其中省外转移6.1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1亿元,外出人员人均劳务收入4250元,农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7%。  相似文献   

13.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一是要控制农业人口数量,提高农业人口素质;二是要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依靠科技创新农业功能:三是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力度,改变政府扶持农业的方式;四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五是要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六是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七是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减轻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效。到河南工作之后,我到一些地方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了调研,深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对加快河南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具有战略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发展劳务经济放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放到战略地位上来谋划和推动。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劳务经济发展,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结构转化的过程。从产业结构变化看,表现为农业产值份额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15.
一发展农业经济,科学有效地开发农村资源,必须从分析我国农村资源条件和开发状况入手。对此,有下列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余与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与耕地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国有15亿亩可耕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3.3亿,其中1.2亿为剩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若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仅有限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将会绝大部分被庞大的农业人口消耗掉,农村无法支撑城市的发展,而且丰富的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贵州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出现民工荒, 贵州出现招工难,主要原因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不足;农业剩余劳动力测算标准不统一,测算的数据严重失真将误导决策;贵州农业剩余劳动力已不足百万;要依靠科技再次解放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我省山区在省委战略方针和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村经济出现了长足发展。随着山区面貌的改变,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矛盾日趋突出,现已成为山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于如何加速我省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设想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意向,一种是向外输出,另一种是向内部转移。这里想就向内部转移问题谈几点设想。 研究安徽山区剩余劳动力向内部转移问题,必须从安徽山区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山区特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是农牧团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载体.本文力求在兵团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寻求一条保持城镇发展活力、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经营.  相似文献   

19.
"外推力"和"内拉力"及其互相作用是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尽管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已成功地实现了一亿多人的大转移,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目前,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这应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促进中部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应从切实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强农村公用事业的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机制;制定相关的土地管理制度;支持创办高新科技农业园区和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农业优惠信贷和保险补贴等政策方面,促进中部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