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积极创新探索,把公平正义理论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不断深化了对社会公正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科学认识。主要包括: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关于公正是一个有着特定语境的历史生成性问题的认识;构建"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关于公正问题的核心是社会生产关系问题的认识;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关于世界交往理论中"交往状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网络交往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形成时期。深入研究网络交往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找寻消解网络交往困境的对策和途径,优化健康绿色的网络交往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交往的概念和内涵(一)网络交往的概念。网络交往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网络使用者角度看,广义的网络交往就是"互联网使用行为",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行为;而从狭义上看,网络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主义》2021,(4):153-161
台湾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状况反映了不同时期台湾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状况,反映了岛内外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消长变化,影响着两岸交流交往和祖国统一进程。台湾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状况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五个阶段",分析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台湾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的演化规律,以为推动两岸学术思想交流、实现祖国统一增厚舆论氛围、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钱金丽 《学理论》2012,(10):90-91
贫困生是高职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教育要另外体现救助、支持和心理除阻。该群体由于其家庭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心理的抑郁特征,而这种特征往往会影响在校学习和学生师生交往的有序实现,因此,有必要从心理抑郁这个特殊心理表征出发来研究对他们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陈咸瑜 《理论探讨》2004,1(4):35-38
"生活世界"是人自身"在"的确证。人之"在"在这里由隐蔽而显现。日常生活世界对人而言是已然的、既成的、不得不接受的。人在其中熏陶成为他在现实中呈现的样子。日常生活承传着历史文化,又由于日用而不知、思不出位的特点,带给人们以惰性,使人趋于保守。"生活世界"的核心问题乃是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与社会实践两者同构同质。身处交往实践中的现实的个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交往主体之间互动且互补,个体融入群体,共铸人类文明,推动着社会前进。交往行动的普遍化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现实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徐立娟  韩苗 《学理论》2011,(14):39-40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基于物质生产实践,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关系等,物质交换往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理解为目的,注重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间性,强调在思想上、精神上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对交往理论的认识,更好的指导实践,改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即"人"中引申出交往范畴,而是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来解释和说明交往.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的"社会物质变换"活动及其关系的统一.马克思把交往范畴引入历史唯物论,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25)
通过阐述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异同以及交往行为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对交往行为理论加以分析。并提出,现当代社会应当站在"交往理性"的角度考虑社会发展和人的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建云  梁化奎 《学理论》2015,(4):215-217
随着生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公共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展,现代城市由"熟人交往"变为"陌生人交往"。生活的社会化程度和集体化程度也日益提高,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就需要每一个市民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在对市民的公德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公德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市民公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主张通过公德教育宣传,建立健全城市法规,提高奖惩实效以及促进公德内化等途径来提高市民公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冯雪娇 《学理论》2015,(1):243-245
道德学习作为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养成,所要学习的不是物之理,而是人之理;不是人之所是之理,而是人之应是之理。它不能仅仅依靠认知来获得抽象的道德知识,它需要的是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人对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生活的认识、反省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感悟。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内在于生活,它的存在形态、结构、过程等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抽象理性的原则。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展开的,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从生活与交往的视角对道德学习进行研究是与当前道德学习方式转换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张旭 《学理论》2015,(2):52-53
同伴交往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或者"非典型的"同伴交往经验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同伴排斥作为影响同伴交往和造成儿童不爱社交的一种因素,其研究的意义关乎着儿童社会化健康发展。对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同伴排斥现象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进行了整合与梳理,以对同伴排斥的研究进展有所了解,为解决儿童不爱社交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价值内涵的准确理解和科学界定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出发来诠释价值内涵,揭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主客体关系说"的价值内涵对人的拒斥和消解,还价值以"属人性",并据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新的解读与再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李秀敏 《学理论》2013,(4):44-46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交往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毛泽东将马克思的"世界性交往"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些思想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了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交往乃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中心课题,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主要粘合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推进器,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解读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蕴涵,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一完整的认识,也有益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5)
芝加哥学派提出符号互动理论,错误地把传播看成是人类关系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需要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动力之源,交往动机的本质是生产,交往首先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同时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交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如何交往,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交往和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归根结底人类关系的本质,就归结于人的经济交往动机。研究人类关系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厘清"传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发展对"传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于玲君  宋怀超 《学理论》2011,(12):252-254
在实践中,由于不正确的认识和使用教师权威,从而导致教师权威的异化,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通过对教师权威的分析试图揭示教师在教育管理、师生交往,教与学中不合理运用权威的表现及其原因,提出教师权威消解后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交往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社会交往程度密切相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必须建立在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社会性根据,是确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基础和促使范式转型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点。当前社会交往方式的主要变迁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引起的人们日常交往方式的个性化、独立化、自由化的变迁;由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网络的深度依赖而引起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交往向虚拟交往的变迁。源于人的社会性质和人之生存必须外化自然之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发生基础和实践范式也必定发生变化。应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对象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树立育人的合力观念和生态圈思维、构筑网络育导体系、探寻生活化德育道路。  相似文献   

19.
狄马 《各界》2008,(7):30
中国传统哲学在老庄经典的浸润下,发展出了一套"为而不争"、"节而有度"的礼仪文化.这套礼仪文化,不管是好还是坏,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总之,它已经影响了过去两千多年中国人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看,"公信力"这一概念以"信任"为核心内容,主要涉及公共领域、公共权力、社会公众、价值评价这四个主要环节。"信任"是交往关系的产物,制度设计在本质上是不信任的反映,因而必须在交往关系下看待信任问题。在交往关系之下,"公信力"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但却是在主客关系的作用下而形成的,这使得公信力显现出心理性、资源性、变动性、权威性、继承性的特征。对于政治体系而言,在提升其公信力方面,主要是塑造自身政治形象的能力、建立自身政治权威的能力、获得民众政治认同的能力、扩大自身政治影响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