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霍克海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可以算是批判西方工业文明技术的第一人。我们在读他的《启蒙辩证法》的时候可以深刻感受到他的批判和核心之所在——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从而通过对启蒙理性转变成为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盛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技术的异化和人性的丧失进行深刻的批判。为了拯救文化的进步走向其对立面,找到人类生存的价值基础,霍克海默怀着救赎的激情,开始了他的技术批判理论的旅程,让我们反思现代的文化进步,并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成为现实。数字世界、网络时代正在向我们悄然走来 ,网络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当人们享受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时 ,网络化生存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可漠视。因此 ,我们必须对网络时代进行理性审视 ,以求兴利除弊。  相似文献   

3.
柯婷 《学理论》2015,(6):136-137
詹姆逊站在批判的角度,审视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点和表现,这对认识我国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具有相当重大的借鉴意义。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拓展了阵地,网络成为新兴而又即为重要的领域。运用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有利于我们辨析网络文化中所出现与后现代相吻合的特点,从而更全面地看待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实际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雷雯 《理论视野》2012,(5):55-57
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发展使党和政府治国理政处在了现实—虚拟的双重环境之中,决策和执行处在前所未有的开放和监督环境之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应对网络舆论的"批判空间",注重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执政党新时期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4,(33)
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修身思想所代表的自律文化对廉政文化有基础作用。墨家"修身"思想是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墨家将修身作为人们学习和治国理政的根本,提倡"反之身者也"的根本修身方法,坚持实践和批判理性、强调实际能力,提升自我的批判理性和树立正确的交友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艾昆鹏 《学理论》2012,(12):23-24
马尔库塞致力于从微观层面审视和批判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分方面导致的问题,围绕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对他的这种批判立场和思维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其虽然是在反对形而上学的理性思维,但同样受制于这种思维的局限,并没有为人们摆脱资本主义弊病和现代性问题的困扰提供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6)
在鲍曼看来纳粹大屠杀是现代性发展的产物,种族主义并非大屠杀的肇因,科层制与园艺文化的管理体制、受害者的"理性选择"与社会生产中的道德盲视则是大屠杀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原因背后都有着现代性的影子。现代性的思想实质是理性,理性战胜道德成为主导思想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鲍曼对于理性、道德的解读与韦伯、涂尔干等学者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审视这种冲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思考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阳海音 《学理论》2010,(1):82-83
马尔库塞一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片面发展科技合理性所导致的种种危害,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不能全盘抛弃科技理性,科技理性在计划和开发可用资源等方面,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他主张人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理性观念。这种新理性是一种包含批判和否定精神的历史理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科学理性和艺术理性的统一,是理性与感性、与幸福的统一。马尔库塞的上述思想对于我们思索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具有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性人"假设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公共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对于我们正确地审视传统政府管理理论的缺陷,构建既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理性人"假设及以其为核心的公共选择理论也逐渐暴露一些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我们需要以对政府管理或一般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人性的多角度审视来超越"理性人"假设,并形成对以其为依据的政府管理模式的有效限制.  相似文献   

10.
最近,文化部部长王蒙提出建议,将"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文件、社论和"大批判"文章汇编出版,以便人们时"文革"进行深入的、理性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对形象的"过度"关注带来的从人到物的"过度包装"问题已成为一种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困扰的新的异化力量。剖析这种困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现代性全方位渗透的过程中,工具理性的膨胀甚至使工具本身成为目标,从而导致了价值理性的边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警示我们,无论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的意义上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2.
当下已进入以"网络"为标志的"泛阅读"时代,电子阅读有迅速超过纸媒阅读之势.全球化的背景下,有人惊呼"文学的死亡",这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电子阅读因种种原因,还难以取代纸媒阅读;电子阅读虽然可以造成文学的边缘化,但是,文学精神赋予人们的深阅读、深思考,毕竟成为人类超越"物化"社会的最后慰安.  相似文献   

13.
曹峰 《学理论》2009,(14):54-55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通过对启蒙概念的深入分析,重新审视了启蒙运动的思想资源。他们揭示了“启蒙退化为神话”的启蒙概念自身所蕴涵逻辑结果,从而对由启蒙带来的以工具理性为主导、以人的异化为特征、以世界性灾难为必然的现代性世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这对克服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重塑价值理性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理性作为能力、方法和精神的现实表征,曾对人类进步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却也在社会发展中走向了片面的异化。因此,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学者对工具理性展开了严厉批判。但不同于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的理论范式,晚期马尔库塞从人本主义的文化视角展开自身的理论论述,通过批判工业资本主义的"肯定文化",在吸收美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唤醒"新感性"的方式实现政治批判,从而构建了"审美乌托邦"这一宏大的社会构想。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2)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补充,是实践批判原则在意识形态批判中的运用。霍克海默基于辩证哲学方法,由反对形而上学的体系出发,一方面批判唯心主义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而抽象地谈论理性,另一方面批判唯物主义机械地把理性看作是某种物质本原的附属品。这种内容与形式看似冲突的批判,恰恰是其"开放的辩证法"的体现。既可以克服唯心主义的理性批判的脱离实际的弊病,又能避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批判的僵化。霍克海默在否定和批判意义上的"社会批判理论",用以清除意识形态遮蔽,并试图突破和超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感性意识。而理性究竟如何恢复其独立自主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艳  石亚军 《学理论》2013,(6):32-33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在德国,康德是第一个使用"批判"一词的人,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在1781年到1790年的十年里,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相继问世,三大批判是对人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的分别研究,所要解决的是真、善、美的问题,美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的批判精神不论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深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尼采思想论说的基点在于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点的指涉下,本文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和"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批判"两方面阐述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本性,从而为新的价值原则的确立和尼采的"艺术拯救"思想开拓了路途。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12)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对于年度网络热词的总结和筛选已成为年度总结的一部分。在2013年的网络热词中,"中国大妈"一词备受关注,并对我们的语言和生活产生了影响。拟从模因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解读,探究"中国大妈"这一网络热词的出现、复制和传播以及其流行的原因所在,期望对网络热词的多角度解读予以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卢卡奇《理性的毁灭》中卢卡奇对理性毁灭的原因、结果与非理性主义的批判,着重思考了理性主体的含义,及其与现代文明异化的关系问题,并指出要合理解决二者的关系就要重建理性主体。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性主体的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始终保持对现代文明的指导性,重建出一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性主体,即树立一种关于理性主义的辩证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
近些年互联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人们逐渐习惯在网络平台上提出意见与建议。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既可以拓宽信息来源、扩大参与主体、提高政策透明度、提高决策认同度,但也存在民意代表性不足、民意表达具有随意性和非理性、网络具有"协同过滤性"、信息权分配不均等问题。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民意,让其服务于公共决策,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要健全网络基础设施,扩大网络参与主体;引导网络舆论方向,规范网络议政环境;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完善民意调查机制,提升舆情把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