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学理论》202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完整地表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整体性思维的承续、唯心史观的颠覆和"欧洲中心论"的解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物质基础、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动力、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未来趋势的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转变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交往作用的重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3)
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主要批判的观点之一。文中恩格斯揭露了杜林二元论的世界观实质,指出其观点对"思维"本质的歪曲,并且阐明了杜林的"存在"是对物质多样性的否认。恩格斯更是从"世界存在"与"世界统一性"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出发,证明了杜林观点的错误,从而彻底揭示了"世界统一于存在"观点的唯心主义哲学实质。在今天,我们重新整理、分析杜林观点的哲学实质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的改革事业,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在批判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用于分析和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和问题.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除了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更有必要提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地位,并把这种理论当做一种认识和分析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发挥其更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所采取的是"世界历史"的立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的思维方式",就是"历史世界化的思维方式",或曰"社会发展全球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包括"整体性原则"和"有机论原则"以及"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胡锦涛同志对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十分重视,要求明确。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正确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增强分析复杂形势的战略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也要看到其表现形式的变化。当前资本主义的体制困境,主要是金融领域和虚拟经济的局部危机,没有动摇资本主义的根基,甚至难以动摇新自由主义的主导地位。要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的应变和调适能力,但也要看到其辩证性质和"创新"的特点。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要联系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背景,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在整体的低潮中仍有不少亮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具体道路和方式值得我们深入地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多重思想关联。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主要回应了三个方面的"康德问题":一是对康德世界历史的"合目的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把世界历史目的从"大自然的隐蔽计划"转变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二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的"永久和平问题"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消灭阶级斗争";三是把康德世界历史理论基于自然法权的"国家的联合体"的方案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方案。马克思通过对"康德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回应,建构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7.
哲学源于现实生活世界,因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而产生,可是在哲学发展的道路上,往往会出现"远离"生活世界的现象。无论是古代独断论的哲学本体论还是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都陷入了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困境。如何使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被公认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走向,其中以现代西方语言学转向为根本标志。胡塞尔首先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海德格尔的"生存共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都在寻找哲学生活化道路的可能性。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提出"生活世界"这一命题,但其哲学观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依据从现实社会本身出发这一主旨,并由此展开其研究的全部路径、方法和问题域。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思西方哲学家对"生活世界"这一理论的探讨,在比较中发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旨趣,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及其理论以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行生  唐凯兴 《学理论》2012,(19):232-234,239
针对新增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因素,对于文科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方面,新增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新时期提出注重培养文科大学生"四种能力"的需要。就提高文科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对如何加强新增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6)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服务于社会需求、服务于经济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师资补充的主要力量,其培养体系的建设必须同教育改革的方向保持一致。高师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提高教师职业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高师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构建的对策如下:注重有效提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综合技能的开发,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建构,鼓励多元与发散;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世界走向数字化的世纪。数字化生存世界是指数字化的生存范式及价值原则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数字化生存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深刻的二律背反:一方面,数字化的正常体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积极的适应关系,数字化生存强化了金融资本对社会的穿透力,使生存世界的发展意志更加强硬;另一方面,数字化生存又极大地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商品化,对人类主体地位及其智识能力造成了重大挑战,亦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度殖民化,强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应强调人文精神对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建设与意义支持,构建更加文明、公正、合理的制度体系,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1)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人才,世界近代史教学活动也要随之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世界史教学团队力量,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学习空间,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实践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应加强自身的自律性、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世界近代史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陈锐 《学理论》2014,(15):230-231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习者具有怀疑知识的真与假、有用与否等判断思维能力。随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日益普及,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日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汉语教学需要做到学生、教师、课堂、评价系统等四个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7)
吴于廑先生的整体世界史观认为世界历史的内容为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包括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两方面,从世界整体全局的角度来分析、探讨、阐述世界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21世纪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是顺应时代背景的应有之义,从整体世界史观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4.
‘世界历史’之路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这一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世界历史之路是一条全球主义之路和世界和平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者首先应当是最彻底的全球主义者,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又是最坚定的世界和平主义者。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就是世界历史之路的中国形式。  相似文献   

15.
倪娜 《学理论》2011,(31):219-220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为这不仅是实现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具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的有效方式。从政治课教学的实践入手探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旨在引起教师对培养学生批判力的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科西克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传统,在总体性辩证法和实践哲学范式下,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把劳动、生产作为直接性的基本实践样式,把哲学、经济、艺术、宗教等都看作实践形式和人的关系之表述,强调实践的生存要素。进而,他主张开放、历史、生成的实践不仅是现实的人及其关系、世界生成的根本路径,"经济人"、"操持"、"操控"和"烦"等人的异化实践成为"人与世界关系"异化的深层原因,而只有依靠批判的革命实践、辩证思维、真理的实现来摆脱异化的实践,才能从"伪具体"走向"具体总体",把属于人的意义世界还给人自身,获得人和自然的双重解放。所以,实践成为科西克探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质。  相似文献   

17.
世界银行的"世界治理指数"有话语权和问责、政治稳定与杜绝暴力、政府效能、规制质量、法治和遏制腐败等六个指标。运用这六个指标通过跨时间和跨地域的比较,分析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注重的十大要素,并就改进世界治理指数的指标设计从"弱化精英评判,注重民众体验;优化研究设计,回应外界质疑;修正因果关系,调整比较框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段钰玺 《学理论》2012,(11):50-51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大力倡导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教育家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两个大局"是中国与世界协同演进关系的一体两面。从全球生产格局变动、国际权力结构调整、国际制度建设变迁、国际价值观念体系演变等四重维度来看,中国的复兴既得益于对世界秩序的高度融入,也是当前世界秩序转型的重要变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创造了战略机遇,也带来了现实挑战。中国必须稳固与世界的协同演进关系,防范"脱钩"危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在国内层面,应当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自身战略承载力;在国际层面,应当继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增进世界秩序的稳定性。同时,还应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将国际挑战与外部压力转化为国家建设的内在动力,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采取形意世界的理论视角,以叙事研究为方法,进入社会组织青年从业者的生命经验,理解其进入社会组织工作后形成的青年文化及机制。研究发现,公益行业和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形意世界,改变了从业者的"自我",使其对社会发展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增加了社会参与行动,并增进了自我认识和内在力量,这些都有助于形成新的青年主体性和文化。然而,青年仍需在日常生活中与成功主义和物质主义文化进行艰难协商。此外,这样的"自我"转变需结合从业者过往生命经验和当下日常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