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4,(32)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清真寺作为联系回族穆斯林社会内外部的纽带,除了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外,也逐步显现出为城镇回族穆斯林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通过对清真寺一般功能、社会功能延展及其原因的分析,重点研究了现代化进程中新疆回族穆斯林传统文化变迁的进程、原因以及对时下回族穆斯林群体的互动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玉涵 《学理论》2014,(1):104-107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各不相同。幸福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总体评价,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的体现。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物欲的急剧膨胀,当下的人们越来越感到迷茫。大学生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正确的幸福观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但没有树立更为坚定的人生意义,相反,常将"郁闷"挂于嘴边,将"空虚"表现为常态,幸福观显露出的缺陷与不足,实在令人担忧。以广西大学学生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幸福观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幸福观,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为他们寻找自己的幸福之路找到一个突破口、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试图对维吾尔族经典著作《福乐智慧》中的幸福观进行阐释。主要论述了后世的幸福比来世幸福更加重要的两世幸福观以及实现两世幸福的条件和两世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幸福观是主体基于"幸福"问题而形成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伴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冲突,主流幸福观导向出现偏差和缺位,主体幸福观存在普遍扭曲和缺失状况。现代人的幸福观呈现多元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标签化"的生活幸福观、"趋利化"的事业幸福观、"功利化"的人际交往幸福观三个方面。当代国人欲走出幸福观异化困境,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导向,以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强化主体幸福观的教育和引导,以形成合理的幸福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5.
当今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展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应运而生,表明了中国美学正不断走向成熟。生活美学倡导环境审美模式,强调淡化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注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融合,其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新生。生活美学的理论意义在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美学重构;社会意义在于有利于"和谐"意识的传达;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助推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对幸福理想的追求。生活美学倡导人们以积极和奋斗的心态实现人自身和社会环境的美化,这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使"幸福生活"变为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试析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幸福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淼  陈汉省 《理论导刊》2008,21(3):56-58
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国度,人们对幸福的定位和追求不一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幸福的要求更加体现出时代特征与和谐特质,作为城市,必须适应这种历史变化,抓住影响城市人们幸福安康的关键因素和突出矛盾,着眼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薄弱环节,加大建设力度,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城市的幸福支撑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普世价值"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是否存在"普世价值"、什么是"普世价值"、如何看待"普世价值"等等一系列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对当前国内关于"普世价值"的论点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观点:"普世价值"存在基础是人类共同的人性;"普世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普世价值"由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不断成长;"普世价值"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创造幸福     
张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院):幸福是一种过程,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对于任何事物,人们在追求时候的兴趣,往往比在享用时候的兴趣更为浓厚。幸福不仅仅在于静态地享受某种需求满足之结果,更在于动态地追求目标和实现理想之过程。幸福来自人热情地投入生活的实践,生活就是幸福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邹章华 《理论导刊》2021,(2):108-115
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幸福"的真谛有不同的理解和探寻。从最初追求道德的"至善",逐步演进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深刻地塑造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幸福不是纯粹的道德至善,也不是凭空玄想的空中楼阁,而是立足现实,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内里与外在的双重美好。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秉承和对中华文化中幸福观的创造性转化,使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更具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对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们对一定时期“自身状况的满意”.然而在现代性思潮的影响下,幸福的追求演变成对物质财富的无止境占有和消费,致使幸福陷入了前提性的危机与困惑,即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却是压力的倍增,幸福感的疏离.究其根源,在于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物质化致使幸福“物化”,在于工具理性的驱动下人之存在价值的迷失导致幸福的“工具化”,以及技术理性的张扬加剧幸福的“虚无化”.  相似文献   

11.
正人物名片马铃凤,回族,民进会员,曾获"第九届全国‘创业之星’""贵州省第四届创业之星""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2012中国优秀穆斯林女企业家""第四届中国杰出穆斯林企业家""2014中国优秀穆斯林女企业家"等称号。马铃凤这个名字不一定人尽皆知,但"马大姐"这个品牌几乎家喻户晓。马铃凤即是马大姐系列清真食品的开发者和当家人。3月8日,全国妇联在北京举行"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暨表彰大会。来自贵州的民进  相似文献   

12.
邓玲玲 《学理论》2012,(32):53-54
幸福是康德哲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将其归纳于"至善"之下,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严格限制在道德的范围内,充分论证了道德对于幸福的意义,同时,康德还提出了德福统一的观点,为人类最高幸福的实现提供了希望。认真分析康德的幸福观,对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们如何实现幸福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现代视域中的"孔颜之乐"涉及幸福与幸福感、情感与理性、存在与境界,"乐感""乐境"是德性幸福的鲜明特质。道德理想主义的"德福一致"构成儒家幸福观的理论预设与逻辑起点。生活儒学追求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和谐,德性原则下的功利幸福获得合理性确认。理想人格是德性幸福的主体承担者,"成人之道"是全面发展幸福价值的实现路径。儒家多维指向和多样形态的德性幸福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广义逻辑。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幸福追求是当代德育的主流趋势,随着道德教育对知性德育的不断超越以及向诗意德育的转向,使德育本身具有了更浓的生活特质和人文关怀取向,也为德育实现"超越式幸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追求快乐幸福,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本能和天性。幸福即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则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在让人民满意、使国民幸福成为中国发展主调的现实背景下,强调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的均衡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和发展传统文化优先于经济发展,以国民幸福总值(GNH)作为衡量发展标准的不丹模式对提升幸福指数、构建国民幸福不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洪新 《学理论》2013,(22):188-190
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今天的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必须加强"道德信仰"研究。在实际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仰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和导引,是个体实现其人生意义、社会价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证,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7.
张迁 《学理论》2013,(17):26-27
先秦儒家文化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核心,是构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坐标和基石。三者"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以义生利"的思想对中国传统"重义轻利"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孔孟荀并非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只言"义"不言"利",而是认为在人们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时应该以追求更高的道义精神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同处在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尚待确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之下。对他们的人生哲学进行考察,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树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者人生哲学的相同之处在于:认为人生的处境有其必然性;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处境;要采用中道的生活方式;推崇沉思的生活;德性可以改造;德性可以带来幸福,强调精神幸福。不同之处在于: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其四因说、潜能与现实说等形而上学基础之上的,他人生处境观虽然包含有宿命论的观点,但更强调人具有自由意志;他怀着积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境遇,富有理性主义色彩;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而思辨是幸福中最本质的东西,他推崇思辨的生活方式;幸福的获得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外在的条件和运气。而孔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他的人生处境观包含有循环论的观点和天命论的因素;他所主张的积极入世人生态度,更具有进取性和现实主义色彩;在人生方式中,他推崇中庸之道,重视用感悟来体验中庸的精神;他的仁学思想构成了他的德性论的核心,并贯穿于他的理想观和幸福观,他强调以仁来德化人,把仁作为理想的人格品质,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认为德性就是仁。幸福是依附于仁之上的,达到仁的境界,人就能享受安贫乐道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深刻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传统的幸福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势必引发人们实践的改变,从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幸福观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超越庸俗的幸福追求,进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幸福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查芳灵 《学理论》2010,(11):76-78
功利主义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理论旨归,也使得该理论成为西方典型幸福观之一:幸福是快乐的获得或者痛苦的避免,不幸则是快乐的减少或者痛苦的增加。功利主义将一切关系归结为功利关系,而又将快乐幸福与道德善恶相联系。行为的善恶是由其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所决定的,包括快乐的量和质两个方面,并认为快乐的质起到决定作用,倡导精神快乐高于物质快乐,寻求两者的统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个体主义占主流的西方思想界,功利主义提倡多数人的幸福,追求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其对多数人幸福的追求本质上具有虚幻性,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