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炊国亮 《学理论》2014,(23):50-51,55
社会秩序是涂尔干社会理论的核心关注点,而与社会秩序直接相连的便是社会如何整合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涂尔干的认识经历了种种变化,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从涂尔干的人性预设开始,来探讨分工与法团、失范与道德的理论论述,从而证明涂尔干的社会观是一种奠基于人性二重性基础上的道德组织或道德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个人主义在当代社会学语境中是极其重要的现代性主题之一,如果追溯经典,可以发现早在涂尔干的时代——社会学诞生之初——对个人主义的关注就已经极为明显。在这位社会学奠基人的著作里,个人主义被放入社会决定论的大框架中,并以宗教功能为铺垫,以社会分工为主要线索,加诸道德科学的信念,呈现了颇具价值与特色的个人主义理论。吉登斯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中零散地关注了涂尔干的这种思想,试图在总结吉登斯之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涂尔干原著,厘清其以宗教功能和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个人主义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3.
有研究表明,元宇宙的发展可能会导致显著的社会团结失效和集体意识困难问题,并使传统社会分工体系面临挑战,以及给人带来精神层面问题。要深刻讨论这些问题,可以从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涂尔干的思想中寻找到一些答案。从涂尔干的观点来看,在元宇宙空间中更容易形成新的异质性团结;元宇宙空间的碎片化特征意味着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意识是极为困难的;在新的元宇宙空间中,社会分工是重要的效率提高机制和社会团结机制,同时更有可能以跨地区、跨行业、跨组织的方式来实现。涂尔干对自杀的讨论对我们理解元宇宙空间中的失范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关于精神生活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填充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也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灵 《理论探索》2011,(1):49-51,9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使它成为当今社会结构变化的有力杠杆。科学技术对社会结构的推动作用是通过社会分工的中介作用实现的。科学技术、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三者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分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作用,决定了社会分工成为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中介环节。在科学技术—社会分工—社会结构这一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科学技术通过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的变化引起了当代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贾梦宇  杨君 《学理论》2013,(23):72-73
作为古典三大社会学家之一的涂尔干,是唯实论最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其基本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秩序何以可能,或者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他一生关注的重点。这不仅体现在《社会学方法论准则》实证的研究方法,也体现在著作《自杀论》、《社会分工论》中。在《宗教生活基本形式》中,涂尔干试图为道德社会的构建寻求来源,并从图腾、氏族、宗教等知识范畴来探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构建提供思想的铺垫。  相似文献   

6.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一本研究宗教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专著。在该书中,哲学大师康德的思想渗入社会学大家涂尔干的观念里,交融出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先验论分析方法、道德社会的构建三方面思想明显地表现出"康德影子"的结果。因此,本文力图展示出两位思想家在这三方面思想上的交融性,从而达到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涂尔干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不和谐现象,这与社会学的产生在背景上具有相似之处。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典型地代表了西方社会学家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了解社会团结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对“和谐社会”内涵的把握,涂尔干对两类社会团结的界分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是商品经济呢?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所以现在我们必须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说商品经济有两个经济条件,即社会分工和产品属私人所有。在这两个经济条件下,产品必然转化为商品,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是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叫做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出现社会分工。各行各业独立化,首先是工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到了近代,工业本身又分成许多部门,分工更细,都独立化了。那么社会分工是个什么问题呢?社会分工就是把每个人的劳动,或者说把每一个行业的劳动片面化,社会  相似文献   

9.
工业4.0时代人类利用信息智能技术使机器"头脑"同人的"头脑"相连接,或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超越。随着新知识新科技因素"并入生产过程",社会分工呈现出精细专业化、交互一体化等特征。马克思认为分工兼有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双重属性,社会分工既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也可能使劳动产生异化;现代分工在提供"特长和专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潜藏着一定风险。因此,应挖掘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时代价值,把握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全球产业分工话语权和技术的自主权,将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策略结合起来,从技术手段、社会关系、制度安排等方面探索分工合理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涛 《学理论》2013,(13):76-78
古典自由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自由主义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理论的自身缺陷及消极的社会影响也逐渐显现。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思想家引入社会分工、法人团体、有机团结等社会学知识,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进行改造,并使其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向,从而,推动了自由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水平还是极其低下的。那时,只有根据性别、年龄和体力的自然分工,还没有社会分工,更没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劳动者的劳动产品除维持自身生存之外,基本上没有剩余。后来,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渐次出现了膏牧业与农业、手工业与农牧业、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社会大分工。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生产力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涂尔干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作。通过证明“社会”是一种自成一体的、客观实在的“物”,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与运动法则,这本著作不仅奠定了社会学的学科正当性,更为涂尔干整个社会重建计划确定了理论正当性。文章从涂尔干思想的总体框架出发,基于细致的文本剖析,梳理了社会作为“物”的诸种属性及各类“社会持续在场物”的具体形式,呈现了涂尔干为构建“道德科学”所做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6)
在鲍曼看来纳粹大屠杀是现代性发展的产物,种族主义并非大屠杀的肇因,科层制与园艺文化的管理体制、受害者的"理性选择"与社会生产中的道德盲视则是大屠杀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原因背后都有着现代性的影子。现代性的思想实质是理性,理性战胜道德成为主导思想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而鲍曼对于理性、道德的解读与韦伯、涂尔干等学者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审视这种冲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思考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大力倡导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当前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这个论断理论上科学,实践中重要,这是关系我们国家以什么样的道德面貌进入21世纪的重大问题。“三德”建设,为什么要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首先,在社会生活中,职业道德最具普遍意义。不同的职业是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的产物,是使社会联成整体的一个个细胞。在当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功能日益专门化,在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5.
冯洁 《学理论》2011,(15):282-283
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法国教育的"经典作家",其对道德教育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挖掘出隐藏在宗教外衣之下的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牲牺精神和自律精神,从而为他所提倡的理性道德教育找到了有力根据,也为我国在道德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孙竞阳  郭洪楠 《学理论》2012,(33):23-24
荀子认为人类以"群"作为基本的社会存在方式,它是以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存在的,在人性恶的基础上,论证了"分"是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与方法,合理的社会分工能够消除社会的战纷争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达到"明分使群"。荀子的"群分说"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礼勇 《学理论》2010,(11):70-71
涂尔干从观察社会现象、区分规则和不规则现象、确定社会类型、解释和检验社会现象等规则方面论述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其方法坚持的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原则,为社会学规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对后人影响极大。本文主要论述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上的观点,对其"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作了概述,并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志山 《理论探讨》2003,1(6):28-32
社会关系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理论中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际上内涵着人类不断建构、解构和重构社会关系的理论底蕴。由于分工意味着生产条件和劳动者在不同生产领域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关系,它"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马克思对分工所作的社会关系分析,其基本意涵在于:从分工与生产劳动特别是异化劳动的内在联系、分工与所有制形式的内在联系、分工与社会关系共同体、分工与世界历史的内在联系等角度来加以考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其社会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治理不仅是国家的一种治理模式,而且是一种以价值理性和社会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法治社会中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等方面来论证这一命题,使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结合获得现实可行的操作性,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道德治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甄真 《学理论》2012,(14):17-18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如道德滑坡等现象,"道德法律化"便随之被提出并不断加以论证。然而,倘若一切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都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其后果也许只能是"泛法律化"。因此,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认清道德要求法律化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