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近年来存在于高校的一个严重问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污染了学术环境,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技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通过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定义、内涵以及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以制度建设为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魂,构建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系统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应重点提升研究生的学风建设,这也是摆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关键课题。以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前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并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进一步健全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高校的学风建设、规范我国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管理。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6)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总体水平不高。存在着硕士生、导师和学校三方面的原因。提升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需要推进学术道德教育,完善学术道德的法律约束与监督,合理运用学术评价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4.
沈岚  由凤宇 《学理论》2010,(24):209-21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目前社会的主流需求。通过介绍研究生学术小组建立的条件、思想渊源以及其自身发挥的功能,论述在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中,组建学术小组不仅使研究生有充分的交流机会,而且还可以培养个人的团队协作精神,享受开放的学术环境,在学术争论中陶冶人的性情,对研究生不管是在学术造诣上还是人格塑造上,都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2)
研究生学术沙龙教育模式是保证高校研究生教育学术交流有效性的重要路径之一,具有实现研究生学术能力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提高的作用,有利于营造学术交流活跃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研究生交流,以多元文化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多视角思维交互,促进研究生学科多样性的科学融合,有效应对思维定式与思想僵化、突破学科标准对学术研究的狭隘认识,激发学术活力与学术创新力,促进研究生学术思维向纵深拓展,实现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9,(11)
博士研究生是国家学位教育中最高一级教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与其个人主观能动性有关外,还与学术环境密切相关。为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在校学术环境因素,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决策参考,研究人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教育复合生态理论对X大学研究生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团队""科研团队""师德师风""小组交流""学位毕业标准""学术风气""住宿"分别为相对应一级指标下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因素。启示培养者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9)
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学术规范教育是体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对较早,教育质量和水平相对较高,已形成了优良的学术道德传统。通过借鉴美国、英国、加拿大三国高校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学术道德理念、制度化建设、课程体系设立以及导师所发挥的作用四个方面分析对我国开展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启示,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实践有实际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9)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J省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调查与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现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因和外因二维视角,结合"理性经济人"的假定,结论就是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研究生学术行为中的他律失效加之自律不足。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可以构建起一套由学生、导师、学校和学术规范监督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并且高效互动的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娜 《学理论》2011,(14):235-236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研究是保障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丰富和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理论的内在需求。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变革的方法与趋势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制;评估主体多样化;完善结构激励机制;改进评估指标的设定。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术异化的再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评奖、学位授予和职称评聘等现实利益驱动下,高等学校学术失范行为、学术腐败现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愈演愈烈.高等学校学术失范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根源,也有职业道德、科学素养等主体根源.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建设有待干道德力量的重塑,更有待于管理机制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胡艳 《学理论》2012,(4):134-135
从育人目标、现状分析、对策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高校两课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坚信党的创新理论,加强自身人格修养,推行创造性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方面入手,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浅析高校网络德育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芳芳  刘莉 《学理论》2008,(24):64-65
INTERNET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的转变。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许多网站建设的重点对象。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成了高校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重点分析了网络德育教育的功能,提出了高校应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的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德育教育需要综合的,立体的教育形式,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窗口",应当在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净化校园文明环境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杰  祝胜男 《学理论》2008,(22):67-68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职工的思想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探讨了面对高校教职工思想反映出的问题,创新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俊文  周义 《学理论》2012,(10):264-266
随着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日益成为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存在着自己的特性,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着生活园区管理队伍混乱、环境设施缺乏、服务不到位、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结合我们的实践和思考,对加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德育工作作些粗浅的探讨,对德育工作的实现途径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逐渐占据网络社交媒介的主导地位,微信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宣泄和学习的平台,也对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带来一定的影响。微信正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既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如何利用微信实现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There are distinctive modes of thinking about politics, three of which are discussed here. A mode consists of a characteristic domain of relevance, filing system, and grammar of beliefs. A person relying on Mode A treats politics as an extension of interpersonal experience. A person relying on Mode B organizes political thinking around a set of salient group identifications. A person relying on Mode C views public objects in terms of their consequences for collective goods. The three modes are illustrated by applying them to concrete issues in a hypothetical manner: Vietnam, bussing, and attitudes toward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The concept of surrogate attitudes is developed and various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etical argu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Cecilia Menjívar 《Society》2014,51(4):401-403
In the book, Enduring Violence: Ladina Women’s Lives in Guatemala, I assembled a lens to shed light on the less visible and routinized aspects of violence in women’s lives, based on field work I conducted among ladina women in eastern Guatemala and indigenous Maya women in the western highlands. In this piece I reflect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framework I developed in this book and theoretical extensions to study similar cases of gender violence in other contexts as well as on the possibilities for engaging in public sociology that this work has created. I also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respond to a few critics so as to engage in productive dialogue that can inform future work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并未消亡,而是转入地下潜滋暗长,近来借助美国"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机遇,渐成复兴之势,严重威胁到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安全。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揭露日本右翼势力复兴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在军事上做好同日本军国主义斗争的准备,但仍要与日本保持积极的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