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有为了公共利益才能限制私有财产权的行使,但是纵观我国有关土地征收的现实,发现土地利益的巨大诱惑却导致大量非因公共利益而任意征地的现象.对有关土地法律进行修改,是彻底实现土地征收合目的性的前提,否则土地征收中存在的相关各方利益的紧张局面无法协调.  相似文献   

2.
仇澄 《各界》2008,(11)
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法学界的难题,对其内涵与外延有着种种观点与见解。相对而言,公共利益可以理解为:公共利益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精神利益等,一般不包含商业利益,但不绝对排除。  相似文献   

3.
传媒伦理是指媒体在契入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伦理意识、伦理活动、伦理关系。传媒伦理的核心内容集中表现为媒体所特有的伦理价值取向,其功能在于有效调节、规范和引导媒体行为,促进媒体目标的实现。传媒伦理必须找到合理的价值基础。公共利益既是传媒伦理建设的出发点,又是传媒伦理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理应成为传媒伦理的价值基础。同时,以公共利益作为传媒伦理的价值基础,实现了义务论与目的论的统一和升华,使传媒伦理具备了很强的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4.
国族认同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华国族"是我国的国族认同。受族群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民族分离主义思潮、发展差距等的影响和语言文化差异影响,新疆少数民族"中华国族"认同还有待提升。加强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缩小新疆与内地发展差距和密切族际成员交流交往,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中华国族"认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建 《党政论坛》2010,(13):23-25
关于“公共利益”的研究可以分为规范性研究和操作性研究两种研究取向,操作性研究带有更强的问题导向和实证取向。从操作性研究的角度而言,“公共利益”本质上只是诸多利益形态中的一种,和私人利益相比并不具有天然和绝对的优先性。建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和谐均衡关系,要着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谁来界定“公共利益”?二、界定“公共利益”的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利益诉求者和利益诉求回应者之间的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政治权威合法性丧失、阶层之间利益互认缺失、利益诉求者采取去组织化的非制度行为而导致的官民冲突和干群冲突。提升利益认同,强化权威认同、阶层认同和组织认同,增强制度认同,提高观念认同,有助于化解认同危机,预防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法治国家和宪政建设进程中,如何保证行政应急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又能公正合理的最少限制私权之行使,最大程度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突发公共事件中难以回避、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和理论命题。突发公共事件中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并不是当然逻辑,其并不能成为限制、克减私权的必然理由,而是有其适用的边界和条件。必须对公共利益限制私权进行再限制,以实现公共利益保障私权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代民族与现代国家这两个复杂的概念背后各自持有一套价值旨趣和伦理规范,导致现代民族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两种难以完全重合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而这两种认同的矛盾直接引发了诸多国家治理的难题。同时,在全球化的强力冲击下,“公民”概念也无法继续作为一种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中介,必须探索一种团结多民族国家全体国民的新路径。而对以“文力”为代表的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基因的概念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非我族类”思维惯性的国族整合之道。同时,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有助于形成一种非“民族国家”模型的国家理论,这种新的国家理论指向的是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4)
多元文化伴随经济、政治全球化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部分大学生群体出现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中国梦"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它赋予传统文化认同新鲜活力,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用"中国梦"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新型媒体,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可有效消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高校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也相应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90后"大学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的认知缺乏全面性,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情感认同缺乏稳定性,"90后"大学生认同主体缺乏均衡性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客观因素,也有"90后"大学生行为特点、主体意识增强等主观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探究"90后"大学生认同自觉性、增强"90后"大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度,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涉及东道国的国际投资仲裁案件中,由于仲裁庭过分偏袒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影响东道国的公共利益。国际投资仲裁引发东道国公共利益风险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国际投资条约的自由化,直接原因——仲裁庭坚持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取向,程序原因——仲裁程序的秘密性。有效防范国际投资仲裁中东道国的公共利益风险,应制定兼顾公共利益保护的新型国际投资条约,建立权威的条约解释机制,弱化仲裁庭投资者利益至上的立场,增加仲裁程序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2.
"三个认同",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在内当代中国大学生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转型期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现代性"发展问题。以"中国梦"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改革现行民族教育,开展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3.
滕宇思 《学理论》2010,(20):167-169
随着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的生效,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文化认同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心理基础和文化前提,更制约和影响着欧洲一沐化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本文从文化和认同的基本概念入手,对欧洲文化认同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并联系我国实际,提出了如何从欧洲文化认同的成功建立中汲取经验,以解决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同是确保主权国家统一、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心理基础和内生动力,主要由历史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因素复合而成,而且呈现出动态建构过程。进入新时代,作为香港发展生力军、“一国两制”事业接班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参与者的香港青年,其国家认同面临港内“本土主义”“命运自决”等思潮和港外“颜色革命”“街头政治”等陈调的侵扰和挑战,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对于凝聚香港民心、保持香港稳定繁荣、顺利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战略意义重大。培育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需要从教育改进、政治制度完善、媒体舆论善用等入手,辅以民生建设,结合港情综合施策和稳步推进,积极引导香港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的建设伟业。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民族认同思想历经华夏民族认同、五族共和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三次演变,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彰显出孙中山在民族认同思想上的思维逻辑进程。审视孙中山民族认同思想的演进历程与逻辑轨迹,有助于我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提升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增进社会大众认知认同。近年来,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开展的"好人文化"建设,在内容层面对接了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层面不仅促使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贴民心,还涵养了核心价值观"大德"和"小德",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经济社会效应,因而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典型范例。"好人文化"建设的实践启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民众生活沃土,依靠政府与大众的良性互动,构建常态化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央党校各个主体班培训课程都重视主义和问题两个方面。从不同班次来看,培训课程在主义认同和问题探析方面有不同侧重,这反映了不同培训班次学员在权力体系中的不同位置以及在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体系中的不同作用。从不同时期中青班的课程来看,培训课程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纲领中既有坚守主义认同方面的硬核,也存在主义认同和问题探析方面不断调整的保护带。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和社会法学界公认的重要法益目标,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公共利益",法学界一直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现有的观点通常把经济法或社会法的社会性简单等同于社会公共利益性,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很多问题,重新认识社会公共利益法益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刘晓巍 《学理论》2010,(19):151-152
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依据包括危险控制理论、信赖关系、收益与风险相一致原则、现代公司法社会责任理论及世界民事立法实质平等的理念;论述了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即危险的预防义务、危险源的消灭义务及救助义务。  相似文献   

20.
一个国家有何正当理由要求本国公民服从这个国家及其法律?而一个自然人基于何种理由承担起一个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才是正当的?从苏格拉底选择自愿赴死到现在的两千年来,哲学家们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提出了同意理论、公平游戏原则以及自然责任理论这三种主流的解释路径。本文将对这三种理论予以分析,考察每种理论的可取之处,论证每种理论的内在缺陷,最后在总结三种理论共同困境的基础上指出由于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对政治义务的有效解释不能仅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强调个人与其国家情感联系的国家认同因素也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