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对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且效益下降严重;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滞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完善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体制,让农民享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理念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我国越发重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使得能够促进粮食增收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运营机制的角度,通过改进运营机制的手段来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首先界定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营机制内涵,再从重要性、投融资、管理领域、机制和制度等方面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营机制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5,(4):39-43
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方式、模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政府仍然是公共服务投入的主要来源和供给的基础力量,还承担着提供财政支持以及安排、主导并联合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为使"政府主导、多元合作"这一创新型的公共服务模式在网络空间以政府电子公共服务形态高质高效地运作,亟须引入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良性互动、业务协同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在于厘定政府电子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以达成各方共识,为系统建构政府电子公共服务概念体系、逻辑框架和实践模型创设条件,亦为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以及大力推进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4.
正一、市场化发展模式及公益创投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自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社会工作也从原有的国有企业、集体经济模式转型为由政府主导、地方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服务模式。民政部以及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承担起社会保障与服务的主要功能。经过多年来地方民政部门积极实践,街道社区等具有国家民政事业性质的基层单位得到长足  相似文献   

5.
天府新区建设资金需求巨大,但面临政府财力有限、融资难度较大等现实困难。要顺利推进天府新区投融资工作,一是要完善投融资体制,实现融资平台系统化;二是要创新新区开发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要强化市场化融资,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四是要改进提升投融资环境,实现融资服务立体化。  相似文献   

6.
1995年《劳动法》确立了"集体协商"的法律地位,试图将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与西方国家的"集体谈判"不同,中国的"集体协商"是在国家主导、党政合作、工会参与的集体协商模式中,工会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地位并构建起一套规范化的协商机制,对于避免集体协商的形式化,发挥工会的维权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一、集体协商中工会方的主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7.
民主政治是国家政治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不同性质国家的民主政治在实质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这是早有定论的马克思义义的基本观点。民交政治在不同的国家还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民主主体要素的构成及民主政治的运行规则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主政治模式。本文在分析我国当代政党组织结构模式、政权组织结构模式和政治文化结构模式的基础上,综合概括出我国当代的民主政治模式,并指出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一、我国政党组织结构模式的特点及其对我国民…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启  肖竞 《理论导刊》2006,(7):10-11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几经变迁,目前存在着供给主体错位、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机制扭曲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体系,其中,以中央、省级供给主体为主导,以县乡及农村社区供给主体为支撑,以农村合作组织与非赢利部门为依托,提高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美城市社区自治的形成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城市社区自治在中美不同的政治体制中所产生的背景与功能,并通过比较得出,美国城市社区是以非营利组织等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主导社区发展的自治型治理模式,我国城市社区是在地方政府主导的以党组织和居委会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笔者进而对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面临的挑战做了思考,以美国城市社区自治模式为经验,对我国未来的城市社区自治模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当前,政府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政策,但采取的培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表明,政府培育社会组织主要有两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机制为主要资源配置机制的直接培育模式,与政府赋权支持型社会组织、以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间接培育模式。两种模式在社会组织培育的需求导向、培育主体间关系以及资源结构和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培育主体在系统层次和个体层次上提供多维度的支持:在系统层次上,需要提供足够的生态容量、多元性支持以及有效的选择机制;在个体层次上,需要提供专业知识和社会网络的支持、差异有效的能力培育、多样化的外部资源以及顺畅的政策倡导。两种培育模式在这些方面有明显差异,从而对社会组织的发展产生了不同效应。政府采取赋权支持型社会组织的间接培育模式更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以来一段时期的乡村治理实践中,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往往被视为影响治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倾向忽视了由乡村社会丰富主体间交往关系所构成的主体结构的重要性,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也日益呈现出建构性制度建设理念与本土现实资源之间的张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治理主体权责不明、利益关系错位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对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阻碍。鉴于此,有必要审慎地分析评判此前治理主体结构模式及其制度建设理念,通过厘清存在于现有主体结构中的主体缺位、权力越位、职权错位等矛盾问题及其深层成因,以完善党领导下的乡村治理结构、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制度供给为基本路径,依托本土资源,不断调适、优化乡村治理主体结构,进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本土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前进。  相似文献   

12.
从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 ,因国家目标转变 (现代化 )和选择市场取向的“一场革命” ,中国社会变迁步入新的社会转型期。这一变化 ,不仅具有社会结构发生局部性变迁的性质 ,而且引发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流动。虽然伴随转型期社会顺态发展的社会流动 ,客观上支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并体现出尊重人的价值选择的社会进步 ;但是 ,与社会结构局部性变迁相联系 ,社会分化的异质性、不平等和社会地位多样性 ,也从转型期社会流动及流动文化中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美城市社区自治的形成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城市社区自治在中美不同的政治体制中所产生的背景与功能,并通过比较得出,美国城市社区是以非营利组织等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主导社区发展的自治型治理模式,我国城市社区是在地方政府主导的以党组织和居委会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笔者进而对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面临的挑战做了思考,以美国城市社区自治模式为经验,对我国未来的城市社区自治模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单向主导财政事权划分的模式保证了上级意志的体现,但是忽略了作为委托方的民众变量,出现了财政事权划分的维护中央权威与激发地方积极性、财力集中与责任下移、单向主导决策与地方信息优势、等级分明与权力差等、民生导向与晋升激励等五大悖论,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激励模式,不能有效满足当地居民的公共需求.因此,需要在事权划分中加入民众这一变量,通过公共服务事责、规范转移支付、明确共同事权主体责任、加强纵向协商、地方考核民主化等措施建构起以中央、地方、当地居民为主体的三方激励相容制度,化解单向主导财政事权划分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治理模式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实现良好的农村治理而选择的多元治理主体的权力与权利结构、互动合作体制机制和治理方式.新农村治理模式具有生态系统、现实问题和合作网络等三种特性.新农村治理模式从统筹城乡多元合作治理、县乡政府主导治理和乡村治理三个层面展开,基本模式包括民主协商式、行政主导式、村民自治式和能人导向式,这四种基本模式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我国农村善治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16.
沈毅 《理论导刊》2006,(11):15-1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定位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现阶段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虽然难以达成西方“福利国家”的“高福利模式”,但可以逐步实践一种较为宽泛的中等水平的“小康型”社会福利政策,这需要国家财政投入的适当增加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机构改革,但其具体实施还是应当依托社区作为核心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本质上反映的是国家与乡村的关系问题,而二者关系的核心又在于寻求有效治理的"接点"。因此,寻求国家正式权力与乡村社会有效衔接的"接点",对于实现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乡村公共空间就是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对接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乡村振兴应高度重视乡村公共空间。基于此,构建以"目的—主体—要素"为分析框架的"接点治理"理论,对上海市Y村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后发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本质就是回归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包容性,这便决定了必须在国家主导的权力逻辑、市场力量主导的资本逻辑与村民主导的生活逻辑等三者之间实现平衡,实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促使这一转变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有主体多元的权威机制、村庄能人的关系契约和关系动员机制、利益平衡的合法化机制。由此可以说,公共空间治理不失为当下"强国家、弱社会"治理格局下实现乡村内源式发展的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18.
林诗韵 《学理论》2012,(16):230-231,249
随着现代教育化的发展,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名校办民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产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却备受争议。从交易成本经济学、制度学派等角度客观分析了"名校办民校"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探讨了其存在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国家的治理目标。适应这一目标要求,新型城镇化要创新治理模式:治理主体由政府单中心向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转变,治理方式由运动式向制度化转变,治理目的由工具化向价值化转变。构建这一模式,就要加快政府革新,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新型城镇化利益协调和监管机制,化解冲突。  相似文献   

20.
唐玲 《理论导刊》2003,(4):53-55
社会主义的性质及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弘扬,会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本文从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及践行的规律入手,分析政府作为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弘扬的关系,认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弘扬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全社会还需要建立广泛的惩罚、警示和扬善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