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在其《从政录》中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之。"他将为官者廉洁从政分为三种层次和境界,即"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其中"见理明而不妄取",也就是说理想信念坚定、思想  相似文献   

2.
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陈鲁民古人把面对金钱美色不受诱惑的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这个分类颇有些见地,就是今天也不过时。先说"不妄取者",他们道理看得明白而不胡乱获取,也就是说真正树立了...  相似文献   

3.
廉者三境界     
明代思想家薛宣在《薛文清公从政录》一文中指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并进一步指出:“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捐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薛宣对廉者的这一分类和评价,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廉洁的境界     
《天津支部生活》2012,(11):44-44
廉洁自律也是分境界的。 明代著名政论家薛碹提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下矣。”廉政具有层次性,具有崇高境界的人,才可以洞明世理,端正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从而生成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自觉保持操守,一生廉洁自律。那些贪赃枉法者,恐怕距离第一境界遥远得很,让人可悲可叹!  相似文献   

5.
廉政箴言     
《先锋队》2014,(5):51-51
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东汉·马融《忠经》 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  相似文献   

6.
网闻摘录     
正为政当自清廉始廉与政,二者从来密不可分。南宋理学家真德秀说过,"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本领",将保持清廉看作是为官首要的事。要想练就清廉之功,表面上看,是要拒绝身外的各种诱惑。实则不然,最重要的还是筑牢心内的堤坝。明代思想家薛在《从政录》中提出,廉洁之士的"三不取"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  相似文献   

7.
古人把面对金钱美色不受诱惑的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这个分类颇有些见地,就是今天也不过时。先说“不妄取者”,他们道理看得明白而不胡乱获取,也就是说真正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世界观上解决了问题。因而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厌恶并进行毫不犹豫的抵制,孔繁森、李润五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8.
许海 《前线》2014,(10):119-119
近期,随着反腐倡廉形势的深入发展,有关部门规划的“反腐路线图”逐渐明晰,“三步走”的战略思路令人振奋:首先是严厉打击,让腐败分子“不敢”腐;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的“笼子”,让腐败分子“不能”腐;最后是巩固思想信仰,实现人的现代化,让人“不想”腐。 如此“剑”与“书”结合,符合了反腐倡廉的一般规律,对根治腐败问题大有裨益。古人在总结有关经验时,已经看到,廉洁其实有三重境界。明代《从政录》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在这其中,“不敢取”为下,“不苟取”为中,“不妄取”为上。正与“不敢”、“不能”、“不想”的路线图对应。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人格。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道德人格是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着层次性的区别。《薛文清公从政名言》中有一段话可供参考:“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木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  相似文献   

10.
<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典出:宋·包拯《致君》原文:同引用释义: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为官之义在于明法。"明"是让百姓懂法,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明"也是让自己懂法,在内心拉一条底线。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才能让法令顺利推行。在这点上,任何人都不应有例外,而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1.
冠恒 《前线》2015,(2):120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过这么一段话,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在孔子时代,"君子"主要指为官从政者,为官从政的人应当关心为官从政之道,而不要像普通人那样关心衣食。就像普通人种田,就是再努力耕种,一旦遇到天灾,庄稼歉收,还是免不了忍饥挨饿。如果学习为官之道,学成之后出去为官从政,就可以得到丰厚的俸禄;就是遇上灾年,也不会挨饿。所以,为官从政者应当担心为官从政之道有没有掌握,而不必去担心物质的贫穷。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从政环境,是干事的动机、行为、规范和氛围的总和,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集中体现。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干净。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四种危险""四大考验"的前提条件,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内心的急切期盼。一、良好从政环境是干部安心创业的基本前提"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好的从政环境犹如"蓬生麻中",使之不扶而自直,使人改邪归正,防止潜规则盛行、"逆淘汰"丛生,保证"干事者得利、有为者有位";不良干事环境则如"温水煮青蛙",会使人消极堕落,  相似文献   

13.
当代人之人生问题主要有五个:从政者的人生境界问题;知识、学历与素质问题;"一无所有"之人生焦灼感的问题;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竞争的人生与人生的竞争问题。所有这些当代人之人生问题的解决,都应该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立本心之体,倡"心即理"之论,主张以除物欲而保养本心为工夫,系渐悟;禅宗亦立本心为体,认为本心即自性,主张万法缘起性空,本无物欲可除,故应致力于不执着来明心见性,系顿悟。陆学中诸多名相虽类于禅宗,但实际旨归不同:本心论上,二者以本心为万物之本源同也,而其本心之内涵异也;工夫论上,以明本心同也,而其顿悟和渐悟之过程异也;理体论上,事理均以自然万物之本源同也,而人类社会之德理诠释异也。总之,从本心、工夫和理体三方面考辩二者之关系,可知彼此虽遣词相类,然旨归远矣。  相似文献   

15.
刘建明 《实践》2013,(1):56
《论语·尧曰》中记载: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  相似文献   

16.
正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原文: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原典: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原文:"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亦何及。"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  相似文献   

17.
正党员干部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从来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现实生活中,有的自视"特殊党员",热衷于搞一言堂;有的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汇报的不汇报;有的嘴上讲按规矩办,实际上还是按习惯办、变着手法办;有的场面上不敢做了,私下里还在悄悄做;有的明规则立起来了,"潜规则"还在起作用。看似"无关痛痒"的"小节",实质是忠诚上的"脱相"、政治上的"变质"。讲政治是党员干部立身之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7,(5)
<正>闻名中外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成长在一个"志节清高的书香之家"。他不仅身体力行父母的教诲以及林家忠孝、仁爱、勤俭的家风,更是将其优良家风传给子孙后代。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他曾写过对联  相似文献   

19.
尹健 《党课参考》2023,(7):67-69
<正>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作为年轻干部,在走上仕途之初,就应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把崇德修身作为终身课题,走稳走实每一步。  相似文献   

20.
《史记》载:“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辩治者当能别之。”子产多谋善断、明察秋毫,民因其才而不能欺;西门豹执法严明,刚直不阿,民畏其威而不敢欺;子贱任鲁国单父宰时,注重德化,“臣民感其义而不忍欺”。古人的这三种治国理政之道,“民不忍欺”是三者当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要做到“民不忍欺”,必须真心诚意爱民为民。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一个“诚”字。领导干部想事情、干工作、做决策,都要诚心诚意地为群众着想,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考虑。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