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她是一个命运不济的人。大学毕业后,她在伦敦漂泊,靠打零工糊口。一次,她去曼彻斯特寻找大学时的男友,却未能找到,只好乘车返回伦敦。在火车上她闷闷不乐,40分钟的路程,她一直望着窗外一成不变的英格兰乡村发呆、幻想。她是爱幻想的人。当她看着窗外那可怜的、黑白花奶牛时,她想到有一列火车载着一个男孩去巫师寄宿学校的情景。突然,一个灵感一闪:一个小男孩在得到魔法学校邀请前,也不知道自己是个巫师。为此,她浮想联翩,兴奋异常。很可惜,那个6月的晚上她没有带笔,也没有带纸,她很失望,只好闭上眼睛,把浮现在脑海中的每个想法和细节都记住…  相似文献   

2.
西凡 《新青年》2007,(10):32-33
一、离去小井是在那个风高月黑的夜晚离开我的。那天我送她到火车站,我第一次有了拥抱她的冲动。"不回来了么?"我眼巴巴地看着她头上的蝴蝶结,紫色细绸带在她头上一动一动的,我的心也跟着一跳一跳的。"不知道。"她含混不清地回答我,口里嚼着口香糖,那是我在路上给她的。她的目光应该是越过我的肩膀,一直看着我的身后。"哇,你后面有一个帅哥  相似文献   

3.
老师:马您好!我是一名军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和一个女孩相识并相爱了,她是一名幼儿教师。我今年25岁,比她大5岁。我觉得她就是我今生要找的人,和她在一起我是那么的开心和幸福,她也一样,也愿意和我在一起。我对她是认真的,因为我早已过了年少轻狂的年龄,7年的军营生活使我  相似文献   

4.
次吵架,全是他在说对不起。每吵得再厉害,气得他用拳头砸墙,也舍不得打她。她那么羸弱,随便一个指头就能让她疼痛。但他还是舍不得。然后是闹着回娘家,很恶俗的招数,一遍遍地闹,一遍遍地重复着他低三下四去求她回来,坐在出租车里,是她有些得意和骄傲的脸。因为骄纵着她,所以,放任着她怎样,这些,她却全然不知。只当他是没有能耐的男人,所以,才会如此地忍让。后来,她有了外遇。是个有钱的男人,给她买夏奈尔的香水和路易威登的包,给她锦衣玉食的生活,惟独少的,是那份怜爱。她气了,男人从来不哄,只任由她去,反正有的是女人在周围。他知道她有了…  相似文献   

5.
戴小华是马华文坛著名的作家 ,一提起她的名字 ,几乎是无人不晓。1991年 ,她因言论公正 ,不具政治色彩 ,受邀在雪华堂主持一场轰动全马的马华与行动党的首次公开性的政治辩论会 ,因而名噪一时。有些人说 ,她所以会这么出名 ,是因为她的美貌 ,我认为这是一种偏颇的说法。其实她的声名应该是靠她办事的能力 ,领导的才华 ,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优越表现所建立起来的。我认识戴小华 ,已有十年多了 ,第一次和她见面 ,是1988年亚华作家会议在吉隆坡举行的时候。那时她刚出版处女作《沙城》 ,这是一部剧本 ,反映当时我国面临股市风暴的实况。…  相似文献   

6.
真相     
青藤茶 《新青年》2005,(5):50-51
她是惟一的幸存者,在一场丈夫、女儿与她自己的车祸中。发生时,她一无所知,知道后,失去一切。她筋脉尽断,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告诉她,丈夫死了,她沉重地闭上双眼,然后告诉她小女儿也没了,大滴的血从眼眶溢出。  相似文献   

7.
上帝是个偏心眼儿,给她并不美丽的外貌,使她个子矮小、皮肤粗糙、头发枯黄,更为偏心的是给她脸上一个很显眼的胎记。没有人愿意和她作朋友,没有人可以倾听她的苦闷,她一直活得很自卑苦闷孤单。有一年公司组织工龄满3年以上的员工到外地旅游。那些漂亮的女孩子身边总有优秀的男孩子大献殷勤,她们身边不乏欢声笑语,而她孤孤单单没有人陪,似乎整个世界都遗忘了她的存在。晚上在海边的篝火晚会上公司组织集体跳舞,她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像个灰姑娘,梦想的水晶鞋穿在了漂亮的女孩子身上,帅气的男孩子争着邀请漂亮女孩唱歌跳舞,而她却像一枚凋零的枯…  相似文献   

8.
胡兰花     
正刘胡兰,在中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是一个英雄的名字,她的名字等同于雷锋、董存瑞,特别是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她的名字是家喻户晓。毛泽东曾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人人都能背下来。中学课本里有刘胡兰的英勇事迹,她面对敌人的铡刀,大义凛然,她牺牲时只有15岁,应该说还是一个孩子,一个未成年人。也许正是她的年少,她的英勇,她死后才有了这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说,没问题。她说:"那好,等我走遍了世界,就和先生、孩子回去,南方是不去了,就在北京定居,你们说好吗?"我们连声说好。离开餐馆时,她又要送我们硬币做纪念,我们每人都选了几枚,说,下次还要到你这里来。进退两难的另一位女士,向我们诉说苦衷......也是在这个餐馆里,也是在这个夜晚,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女士。她也姓叶,清瘦、干练,说话的态度很诚恳。她带了一个19岁的女儿来这里吃饭,她和这里有亲戚关系,吃饭是肯定不付钱的。听说我们是从北京来的,她主动和我们聊了起来。她来这里也快十年了。在温州,她是国家正式职工…  相似文献   

10.
穿衣的勇气     
师范同学颖,是位安静的女子,喜欢阅读,有时还写一点文章,发在当地的刊物上。过年,回故乡,我去看她。她和我聊到了穿衣,拉开衣柜,一个大柜子里,全是她的衣服,叠着的,挂着的。各式各样。我顿时来了兴致,让她穿那些衣服表演一番。她欣然应允。她先穿上了一件旗袍,那是一件红格子  相似文献   

11.
吉安 《新青年》2006,(6):59-60
(一)快乐像夏日里的风她嫁到我们小城来的时候,名声是很臭的。年龄那么小,就知道引诱男人,还怀了人家的孩子。但我还是喜欢她,远远地叫她“新娘子”,她每每都回头,冲我温柔地笑笑,微微隆起的腹部,在阳光底下,泛着一种柔和圣洁的光芒。我那时候也就10岁吧,并不知道在小城人的眼中,安分守己才是一个女人的美。而像她一样,喜欢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小地痞,还很执拗地要嫁给他,无疑是丢了女人的脸面的。她出嫁的那天,那个对她很明显有些漫不经心的男人,醉得一塌糊涂。她年轻的婆婆,一脸对她的嫌恶,似乎这样一场奉子成婚的喜宴,本不该由她来做主角。…  相似文献   

12.
那年她初二.每天课上课下,一个人静静地坐着发呆,呆呆地望着窗外,看着风在树叶上掠过,阳光在花儿上跳跃,教室里喧闹的热闹是别人的,她什么也没有,她是孤独的.她的母亲去世,父亲再婚,她被送到了姥姥家.曾经成绩优异的她,现在是倒数第一,每一个老师提起她来都直摇头.她在最后一桌,在一个70人的教室里,她奢侈地单人单桌,没有人喜欢她,没有人跟她说话,老师还有同学.  相似文献   

13.
长影厂的中年女编剧王浙滨,素以创编人格题材的电影作品而知名,她的作品有20多部获奖,尤以《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叫响,赢得振聋发聩的醒地效应,因之被誉之为"特色编剧"、"传记手"。这两年她编剧与制片双栖,拓宽了从影的路子,更名噪一时。王浙滨以女性的情感丰富和敏锐,随时张网捕捉着适合她情感取向的题材,她说,这样会有一种责任感和动力。新近上映的电影《背起爸爸L学》,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她说这是她非常动感情的一部作品.是中国第一部亲子电影。此片她是编剧又是制片人。1996年3月,她…  相似文献   

14.
爱时是离时     
我的一个朋友,她对情人的强烈记忆,当然有风吹麦浪、印度之行、还有地中海星光下的香槟和墨西哥吉他。但是她说最让她难以忘怀的是.有一次她提到卫生间的地面有点滑,再进卫生间的时候,发现地上铺着浴巾,显然是他的动作。她说,当即我就对那段见不得阳光的一段情有了好感。  相似文献   

15.
她,性格开朗,待人诚恳,办事干练,给人的印象全然是一位质朴纯正的东方女性。然而,她在事业上却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女老板,时不时被新闻媒介曝光的女名人。她的成功,她的出名,不仅在于她的产业和公司的触角伸向了亚洲、澳洲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相当雄厚;也不仅因为她有着一颗金子般的殷殷爱国情和菩萨般的柔柔同情心,为社会无偿捐赠了2000多万元人民币;更不完全在  相似文献   

16.
她是美国一位颇受人尊敬、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工作者,很多年前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使她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且从此以能成为一名中国人、能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然而年复一年,她的这个愿望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于是年过花甲的她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令人羡慕的地位和薪俸,到中国做了一名没有任何报酬的志愿者。  相似文献   

17.
姐姐去了,在17年前的那个冬夜,那年我8岁,她12岁。今年我25,她也该29了。可是,当我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候,却再也看不到姐姐的容颜,听不到她的话语。惟有的是对她深深的回忆和时常想起她那不绝于耳的遗言。她早已化作西天的一片云彩轻轻地走了。姐姐走了,不带一丝遗憾地走了。我知道她走的时候是快乐的,因为走时她的脸上满是笑容,虽然她是被病魔折磨了几年才夺走生命的。也许17年前姐姐就知道,17年后她的哥哥和调皮的弟弟都能圆了她的心愿,成为让她引以为豪的两个兄弟。所以她走的时候才笑得那么甜,那么美!每每走在…  相似文献   

18.
五花八门     
她的名字在乡下是顶顶常见的,从他认识她的那一天开始,就"桂枝、桂枝"地叫开了.她的人也挺普通,你叫她名字的时候,她会很大方地"哎、哎"地应着,接着就一撑竹篙,小船就在碧绿的江水上滑行而来,她扑闪着亮亮的大眼睛望着你,一点也不怵人.  相似文献   

19.
她是一位美国人,却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她曾荣获中国外国专家局授予的最高荣誉“国家友谊奖”及郑州市“优秀母亲”称号、河南省“黄河友谊奖”。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善良和博爱带给了中国人民,带给了中国儿童,用无私和热情的义举为45名中国孤儿撑起一片友爱的天空,在她身上闪耀着人性的永恒光芒。她就是郑州轻工业学院美籍客座教授马珍妮女士。回首几年来走过的路程,她更多的是感到了欣慰和兴奋,因为她把爱献给了那些孤独无助的孩子们。作为一位60多岁的老人,她用自己生命的晚霞编织着美好的人间梦想……我的童年充满了爱马珍妮1940年出…  相似文献   

20.
载得美人归     
《新青年》2007,(4)
他属于都市单身贵族"高级灰",时常身着深灰色西装、手提笔记本电脑、出入高档写字楼机场星级酒店。初春。他悄悄喜欢上了气质高雅的她。渐渐地他理清了思绪:面对她,他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重读的喜欢,如课说轻读的爱是喜欢,那么重读的喜欢就一定是爱啦!是的,他确认自己爱上了她。天公作美,不久他又在一次商务性聚会上邂逅了她。他想把握这次天机,会后送她回家,做一次护花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