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定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原告和被告当前是个比较疑难和突出的问题。笔者拟结合中外有关新闻司法理论与实践,试加探究。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原告的认定问题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按其性质可分为行政、民事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一般情况下,其原告(广义上包括居于康告地位的刑事自诉人、公诉人,分别由我国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  相似文献   

2.
涉及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受理李大元自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名誉权纠纷案件,尤其是涉及新闻报刊和新闻工作者的名誉权案件,即“新闻官司”,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大部分是社会名人,其言行举止本身就是大众追逐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正>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提起的诉讼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上海市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就有45件,其中立案审理的有13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法律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新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浅见,与司法实际工作者共商。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新闻侵害名誉,系指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传播工具(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事实或虽然真实但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如隐私等),从而破坏他人名誉,降低社会对他们评价的行为。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的有关法律问题。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被告,有二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其一,被告是从事新闻事业的法人,还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采编部?还是三者都成为被告呢?从起诉到法  相似文献   

4.
2000年11月28日,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在京召开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宣布组成以该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顾问、我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任继愈先生为团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宗泽先生为法律顾问、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白介夫先生为抗日战争史顾问的诉讼援助团,支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女士依法维护名誉权。此前,夏女士已就日本右翼人士东中野修道、松村俊夫和日本展转社侵害其名誉权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针对日本少数右翼分子侵犯我历史见证人名誉权而在我国境内进行的首例法律诉讼。 诉讼援助团团长任继愈…  相似文献   

5.
言论表述和新闻出版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法院受理的名誉权案件急剧增多,这些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隐私权或者属于名誉权与隐私权相交叉的。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于名誉权的人格权予以确认,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司法解释中将侵害他人隐私作为侵害名誉权的一种情况,因此不少本来属于隐私权纠纷的案件,只能作为“寄生”的诉讼,以侵害名誉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中侵害名誉权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新闻名誉侵权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机构或者个人在新闻报道、新闻批评以及新闻评论中侵害公民或法人等民事主体名誉权的行为。对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主体、内部刊物新闻名誉侵权、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新闻名誉侵权行为的不作为形式、新闻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等方面进行认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因黄色小说《欲神》出笼,首先由曾成功饰演杨贵妃而名噪一时的舞蹈演员周洁率先状告青海人民出版社侵害其肖像权、名誉权、人格权,继而,青海人民出版社又状告周洁侵害其名誉权。这场罕见的“连环诉讼”,既是名人案,又属文化案,它写下了上海乃至全国名誉权纠纷案的诸多“先例”法律援助诚意终于使他出山1994年7月22日。青海人民出版社经过艰苦的上诉,终于迎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的公开审理。这一天,对青海人民出版社及其诉讼代理人刘克希来说是铭心难忘的日子。时间倒退到一年前。1993年7月1日,石头城骄阳似火。因公出差的江苏…  相似文献   

8.
一、“悖论”的出现新闻侵害名誉权与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新闻侵权行为的两种最为主要的方式,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又可分为新闻诽谤与新闻侮辱。从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遭到损害”作为新闻诽谤的定义来看,我国现行民事侵权法与我国《刑法》一样,都将“散布虚假事实”作为诽谤行为的构成要件。这样,依据民事诉讼法上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新闻中的被报道方如果要主张新闻诽谤的存在,就应当证明“新闻失实”。198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对于起诉报刊侵害…  相似文献   

9.
近年,新闻官司是越发地多了。针对不断涌现的新闻官司(多为名誉侵权诉讼),最高法院出台了多个有关审理名誉权案件的司法解释。然而,因相关的司法解释距新闻实践相去甚远,审判人员往往又缺乏对新闻规律的了解,致使新闻侵权之审判实践亦每每与新闻实践相悖。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尽皆知。不实报道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理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新闻从业人员比谁都清楚,也比谁都更注重。然而,从新闻实践和新闻“失实”侵权诉讼审判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除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确因  相似文献   

10.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魏永征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必然要给受害人造成一定的损害事实。有客观存在的损害事实正是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之一.那么,对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应当如何认定呢?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比较普遍的意见是,名誉权是一种精神权利,因此侵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名誉权案件不断出现,且多为新闻侵权。诉讼实践中颇多歧义,值得认真研究。一、关于新闻侵权行为的排除认定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这几个要素来认定。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如果符合前述侵权构成要件,即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但是,并不是所有有损他人名誉的新闻报道均构成名誉侵权,有些新闻报道虽然也涉及了他人的名誉,表面上似乎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但由于其行为并不违法,因而不符…  相似文献   

12.
一、公、检、法等国家机关能否作为名誉侵权案件的被告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向新闻媒介提供稿件,以作为积极新闻源供媒体发表,却被他人起诉侵犯名誉权,能否将公检法作为被告立案,各地法院认识不尽相同。广东省发生两个案例,一个是某电台播出某检察院在惩处贪污贿赂犯罪新闻发布会上散发的新闻稿内提到某人的贪污问题。稿件播出后经继续侦查该人虽有私转公款行为,但未将该款占为己有,未从中谋取非法利益,检察院依法对其撤销侦查。该人遂以其无“贪污”行为,并非“犯罪人员”,报道内容全部失实,侵害其名誉权为由起诉电台,诉讼中又以检…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闻侵权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新闻媒介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实际上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侵权行为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即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类型,广义的新闻侵权行为除民事违法行为外,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提起的诉讼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上海市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就有45件,其中立案审理的有13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法律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新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浅见,与大家共商. 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新闻侵害名誉,就是附着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载体上的信息以对事实的歪曲或凭空构想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或向公众传播那些虽然真实但法律禁止传播的信息(如隐私等),从而破坏他人的本来面目,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评价等.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首先遇到的法律问题就是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甲禄 《中国律师》2005,(11):34-35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侵权诉讼逐年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甚至被一些人称为新闻侵权的第四次浪潮。新闻报道失实导致侵害他人名誉权由过去行政解决变为现在的司法解决,这是法治的进步。然而,考察新闻侵权诉讼的司法实践,我们发现,涉及具体的侵权诉讼时,法官往往忽略宪法对言论新闻自由的保护精神,而只从民法对名誉权保护角度出发作出裁决,结果导致在媒介的言论自由和公民或法人名誉权保护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观念与实际判决中存在巨大反差,二是在诉讼举证责任上存在不公平的分配。一、法律观念与实…  相似文献   

16.
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责任豁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责任豁免□孙立自从我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有关新闻侵权的诉讼案件日趋增多。新闻活动中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以及肖像权等民事权利的情形时有发生。新闻侵权与普通民事侵权并不完全相同,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民事责任问题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7.
新闻民事侵害名誉权诉讼中事实的认定,是处理案件的基础,是关键的一环,而证据又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因此,新闻民事侵权诉讼要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强调当事人提出充分、确实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指控,并探究由此生发的有关问题,对避免盲目立案,使新闻民事起诉、公诉、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用法律给当事人相应的约束,以维护合法权益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讨新闻民事侵权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今,新闻侵权案件屡见不鲜。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侵权中最常见的一种。但是由于新闻侵权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侵害后果严重等特殊性,再加上各类新闻侵权的性质不尽相同。因此,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认定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介侵害隐私权可分为行政、民事、刑事三类不同性质的侵权。司法实践中,民事侵权较为多见,而如何处理这类侵权案,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作明文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指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这固然是处理新闻侵害隐私权案件的司法依据,但是探讨诸如对正确认定新闻行为的性质和事实真相,正确运用法律,制约非法新闻报道,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正当的新闻报道活动等问题,也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法学》1989,(6)
近年来,公民和法人投诉人民法院指控新闻单位和记者(作者)侵害名誉权的日益增多,并有继续上升之势。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情况较为复杂,影响也大,而法律上有关规定比较原则,司法实践中也缺乏经验。因此,探索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有关法律问题,为司法界和法学理论界所关注。本文结合司法实践,试谈谈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有关法律问题,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