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德责任,是一个兼具深刻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世界中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目前,就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问题:就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成效低下的一大痼疾。因而,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我行为、社会行为的道德责任,对于规范学生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对于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风习是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一。一方面,社会风习与社会道德风尚的维系和个体道德养成具有密切的关系。社会风习具有丰富性,引导我们理解道德多样性的问题。这使我们容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所以需要正确处理差异性道德和共同道德的关系,也需要培养个体宽容、沟通对话的道德。另一方面,社会风习与道德也存在显著的差别。道德不能停留在风习阶段,它需要对社会风习进行提升和超越,需要构建良善的社会风习。  相似文献   

3.
探寻合乎德性的现实出路,培养良好的实践智慧,追求"值得过的生活",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一种卓越体认。那么,走向情感的道德教育的智慧求解,应该厘清道德的相关基础,把握道德的内涵、起源和属性;揭示道德情感的深刻本质,判别情感与情绪以及阐释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探索情感的道德教育进路,解读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可以说,唤醒沉睡的道德意识,激发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提升个体的道德能力,让道德教育依凭情感、走向情感之维,这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民族昌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陈筱倩 《世纪桥》2011,(21):51-52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同时它也凝结了所处时代的执政者(或阶级)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也会有所改变,但不管在哪个时代,其当时的道德要求都是高于当时的现实存在的,就如同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一样,道德就是一种"希望"式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它是可以到达的驿站,又必将是被驶过的港湾。本文通过对道德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追寻,觅得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致性的现实,从而对道德的这种"希望"性展开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存在不容忽视的道德问题。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失范(社会规范的缺失或失灵),造成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缺失、缺位或不适宜,导致道德的规范功能弱化甚至失灵,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即道德失范。造成道德失范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结构、道德教育、道德评价标准失落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齐铁志 《新长征》2008,(2):47-48
最早提出“慎独”思想的是《礼记·中庸》。它的本质精神应解读为,当一个人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有做某种坏事的可能,并且可能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道德信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慎独”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思想。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将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为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廖小琴 《探索》2005,3(1):139-142
道德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的道德生活也必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规范性的道德生活走向发展性的道德生活,是我国国民道德生活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新型的发展性的道德生活,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9.
道德底线是指人类社会最起码的一些道德规范。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人与人共同存在才有了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不管在自已的一生中怀抱什么样的个人或社会理想,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有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无论如何必须共同遵循的。也就是说,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总得有个界限不能越过,比如不骗、不偷、不抢、不强奸、不杀人,换成肯定的措辞就是诚信、彼此尊重、关爱生命。因此,道德底线也可以称之为基本的道德义务,一些基本的禁令。否则,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甚至会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10.
任何社会秩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道德作为支撑。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它应包括个人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等不同层面。在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中,不同层面的道德规范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在这些不同层面的道德之中,政治道德由于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统率作用,因而也就具有优先性的特点。何以政治道德具有优先性呢?这是因为政治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政治道德优先性原则隐含这样一些机理:必须首先通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去理解人的行为,必须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去观察和研究人的行为;对个人的道德…  相似文献   

11.
德育中的道德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的影响下,将其转化为自身需要,形成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中,道德内化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铸造他们良好的道德人格。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经过教育者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当其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就会由客体变为主体,道德教育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自律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道德自律,是针对道德的他律而言的,是作为人即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决的活动,是反映人的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成社会之后,基于维护社会利益,保证社会秩序,调整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必然带有某种超越于个体特殊性的社会普遍性,它反映的是社会共同的客观要求,内含着社会共同意志,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性。它对人起着约束和导向作用,规范着人的行为,防止人的任性和妄为,以求社会处于和谐状态,有秩地运转。这…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主体性道德指个体意识到的自身作为独立人格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并为了维护这种独立性而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公民主体性道德人格,独立的道德判断和自律的道德行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文章简明论述了社会转型期主体性道德缺失的三大表征、主体性道德缺失的原因,以及主体性道德重构的原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员干部在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要增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就要加强道德的制度化建设,增强制度对道德的约束力;强化道德教育的时代特色,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倡导正确舆论导向,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可教思想的共同旨趣。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孔子和苏格拉底对道德可教问题的论证思路,实际上也是道德理想国的生成与建构理路。追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思想,把握二者将道德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德育理念,对解决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起源与人的需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振吉 《理论学刊》2003,3(5):25-29
在伦理思想史上 ,许多思想家都曾对道德的起源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成果 ,但从总体上看 ,都未能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实质上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调节机制和协调方式 ,也是一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类为了满足个体与群体生存与繁衍的需要 ,协调相互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的需要 ,以及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而确定的一种平衡机制和实现方式。不论从道德的本质来看 ,还是从其功能与作用来看 ,道德都是人的需要的产物 ,人作为主体的需要是道德得以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道德教育,也就是实现受教育者正确进行道德自我选择和自我规范的能力和品质.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当然有赖于道德教育,但最直接的是其道德教育目标实现的水平和程度.  相似文献   

18.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1)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情感的回归。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道德问题。"善恶终有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逆转。善良的人做道德的行为往往会吃亏,而且往往会成为不道德的人利用的工具。本文拟从道德原则的制定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对这一现象做深层次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环境道德建设需要各道德主体明确各自环境道德责任,履行各自的社会职责。环境道德理论研究者应迅速构建起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环境道德体系;环境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创新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新闻媒体宣传部门应建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建设舆论导向机制;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应成为环境道德建设的率先垂范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