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苏联霸权主义的扩张活动表明,苏联不仅要称霸全世界,而且有一个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历来在欧洲,但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它却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和中东、波斯湾地区拼命扩张。从此,苏联东亚地区的战略就成了苏联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东亚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部署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战略优势;用威胁利诱控制日本;拆散美日同盟,迫使美国退出西太平洋;孤立和包围中国;逐步控制东南亚。苏联在实现这个东亚战略的目标时,对日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它把日本当作实现其东亚战略目标的突破口和钥匙。但是自从它入侵阿富汗以后,它的扩张战略,遭到了全世界反霸统一战线的反对。为了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它的扩张,美国、西欧和日本还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欧洲主导建立起北约,并意图利用该组织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为应对美国的封锁和孤立政策,苏联也与一些东中欧国家结成了华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争夺欧洲、称霸全球的斗争日趋激烈。在这场残酷的战略博弈中,美国在欧洲部  相似文献   

3.
樊超 《国际政治研究》2013,(1):121-134,1
"一条线"战略的缺陷是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原因。此战略的实施揭示出苏联的战略困境,增强了中国应对苏联战略压力的信心,使中国具备了战略调整的前提。"联美反苏"的构想给美国造成了中国有求于人的印象,导致里根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倒退。为打破"一条线"战略束缚对美政策的局面,中国在"八一七公报"谈判中结束了"一条线"战略,从而牵动了外交战略的调整。这次调整的结果是改变了中国对美、对苏和对第三世界的政策:与美国战略合作的地位相对降低,开启了中苏关系缓和的进程,重新重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令人叹服的两份答卷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中叶,整个西方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最低谷时期北美和欧洲约有5亿工人失业。而苏联却因为其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而得到幸免。这时的苏联还没有完全建立齐备的航空工业,还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苏联积极向西方寻求帮助,而处于危机中的美国和欧洲经济界则视苏联为巨大的出口市场,并且试图将其受经济衰退影响的市场和资金转移到苏联身上。大量美国和西欧公司尝试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寻找贸易伙伴,这为苏联航空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从1932年开始,大批的外国公司涌入苏联,他们向苏联推销各式的飞机,可是,苏联人却从来不大批订货,每种只买上几架。不久之后,这些飞机设计上的出色之处便在苏联自己研制的新飞机上出现了,有的甚至是完全的照搬。他们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的匈牙利是在对苏联的真实意图并不十分确定的情况下逐步尝试本国的政治变革的,而1989年初苏联当局决定不对东欧各国进行军事干预却又极力对此予以保密的决策,在客观上为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实现和平的政治转型创造了难得的国际条件。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东欧各国变革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这是由当时美苏缓和的国际大环境以及各国民选政府较为现实的政策取向共同决定的。此外,匈牙利的剧变还受到其他国家政治转型进程的启发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联史就是现代史的同义语,只有把苏联包括在内才有可能书写20世纪的世界历史;苏联的存在对20世纪世界历史的事件序列和结构,对国际体系,对文化关系和微观环境(不只局限于苏联),对政治和社会话语,对有关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能把苏联史错误地理解为苏联疆域内的历史,也不能理解为现代史部门内众多国别史中的一部,因为苏联史同时显示出欧洲和全球的维度,波及西欧和欧洲以外的社会乃至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因此,本文在兼顾欧洲背景的情况下,试图突出苏联史的几个主要线索,如人口损失、暴政、非斯大林化、苏维埃社会国家、合法性基础的改变、社会的转变、帝国的形成等,并探讨了与苏联现代化和工业化有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中东欧国家由苏联"卫星国"向北约和欧盟成员的转变中,苏联、美国、北约、欧盟及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在美苏对峙格局崩溃,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欧、俄的博弈渐次展开但远未构成三足鼎立的情况下,中东欧国家以加入北约与欧盟为主要内容的"回归欧洲"战略得以确立和实施。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欧盟对美、欧、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与美、欧、俄之间现有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8.
基辛格有关缓和的概念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争论设定了基调。他希望通过和苏联改善关系、促进稳定和合作,来实现美国的领导地位。尽管基辛格从不否认美国民主和自由的优越性,但他并不把它们当成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基辛格的缓和战略思想有助于维护和加强美国的国际力量,也激发了对美国对外政策道德性的思考。这促使里根政府更重视对美国式理想的诉求,同时并未放弃基辛格有关运用美国实力的信念。当今美国的领导人应该更好地把"缓和"和理想主义结合起来,把基辛格和里根的战略思想结合起来。而这就是他们给21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留下的遗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美政策的战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持续了40年的美苏对峙趋向缓和,以反对苏联扩张为基础的中美战略合作逐渐失去了动力。此后,中美之间的战略分歧逐渐显现出来,中国的对美政策也不得不适应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新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肇始于区域国别政治研究。1960年代初,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院校国际政治系的设置及其专业研究和教学分工便基本是按照亚非拉、苏联东欧和西欧北美而划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际片"除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为综合研究外,其他大致也是按照美国、日本、欧洲、亚太、俄罗斯东欧中亚、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主要国家和区域划分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的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苏联瓦解,东欧民族主义高涨,冲突不断,而西欧各民族国家加快了联合的进程,这种"反差"是目前欧洲的明显特征。欧洲是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今天又在进行一体化建设这一"本世纪最奇特而又最富有成果的事业",回顾和思考民族主义这一欧洲国际关系中持久的因素和一体化这一新因素,对于把握当前欧洲的局势,展望未来的欧洲,会得出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媒体     
俄罗斯《专家》杂志中非关系改变地缘政治排序中国正在成为非洲国家主要的经贸伙伴,美国和欧洲将被挤出非洲。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曾成功地在同一时间将非洲几乎所有国家领导人聚集在一个地方。尽管莫斯科和华盛顿为了影响非洲近十年来一直为此而努力,但是中国却成为最后的赢家,依靠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发展贸易和投资。中非经贸发展将改变世界政治中的力量排序。中国进军非洲是无奈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同位于亚太地区,彼此之间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关系。在近代史上又有着相似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和东南亚国家获得独立后,相互之间的政治关系虽然曾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但总的趋势是沿着不断改善和加强的轨迹向前发展。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的十多年中,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以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治关系明显改善和进一步加强,有了新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14.
1986年7月,当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首次就亚太地区问题阐述苏联的外交立场该地区大多数国家领导人对这种被称之为"新思维"的外交设想只是表示了谨慎的欢迎度,认为其宣传价值高于其现实意义的观点似乎占了上风。随着苏美关系的逐步改善,欧局势的进一步缓和,以新思维为主要内容的苏联亚太新战略开始了顽强的起步:积极推进亚洲地区冲突"热点"的解决、努力缓和地区性紧张局势,以中苏和解为基点全面发展同亚太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所有这些,明显改善了苏联以往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被动  相似文献   

15.
"缓和"在战后苏美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苏美从"冷战"走上"缓和",反映了国际关系以及两个超级大国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虽然苏美"缓和"的高潮已过,但回过头来考查一下"缓和"的由来与发展,在"缓和"中两个超级大国的你争我夺,这对我们分析今天和明天的苏美关系还是有益的。一苏联的"缓和"是它"和平共处"的翻版,是它的政治战略。苏联开始寻求"缓和",可以说是在斯大林逝世后不久。1953年8月8日,马林科夫在讲话中提出要和缓世界紧张局势,他说是为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而斗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苏美关系逐渐缓和、欧洲安全问题向良性转化。对话代替对抗的进程全面展开,苏联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关注亚太地区的事务,并在外交理论以及实践上表现出一种新的风格。显然,苏联亚太政策的明显转变并非是策略上的一时考虑,它既体现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主导思想,同时也是在对亚太地区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  相似文献   

17.
特朗普执政后以"美国优先"为原则调整对外战略,对美欧关系造成巨大冲击。美国在贸易、安全、外交等各领域背离对欧政策传统,不顾欧洲利益、不听欧洲劝说、不屑与欧洲协调,对欧洲国家外交政策形成挑战。面对这一形势,欧洲已掀起一轮关于美欧关系前景的大辩论,跨大西洋主义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同时,欧洲对美"双重切割"政策初步成型。这一轮美欧关系变动是历史和现实政治作用的结果,是以杰克逊主义为底色的"特朗普主义"主导下的外交政策调整,是冷战后美欧世界观、权力观渐行渐远的结果,也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欧洲对美战略价值下降的表现。此轮关系调整涉及美欧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发展方向的分歧,触及美欧关系底线,影响深远。美欧关系的不确定性也给正处在十字路口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更多挑战。美欧关系的变动将加剧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危机。在继续积极引导美国、稳固中美关系的同时,中国应对欧洲外交的两面性和灵活性保持清醒认识,在当前国际秩序面临压力的背景下,继续做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改良者。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西欧和东亚从未出现过平等的合作。二战以前,大多数东亚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长期处于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之下,是它们的附庸。二战之后,这些国家纷纷独立,欧洲势力被迫退出了这一地区,双方中断了联系。在后来的三、四十年中,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西欧国家忙于自己经济的复兴、自身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对抗,而无暇顾及东亚。同样在冷战大背景下,东亚国家也相互对抗,互  相似文献   

19.
尽管马列主义在欧洲大陆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它是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AKEL) 和其他所有西欧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包袱.这些党自认为是先锋队,肩负着实现所有生产资料国有化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命.除了个别值得注意的例外(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共产党和主张欧洲共产主义的其他党),这些党都用他们的主要意识形态来源--苏联--来界定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中东欧是由来自原东欧、苏联和西欧等三个次区域的17个国家构成。中国学界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主要是服务于中国与它们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认同政治是观察中东欧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中国来说,也是制订发展同这个新出现的区域各方面关系的基本依据。在历史的长河中,中东欧的民族关系、国家构建和对外交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外在的文明冲突、大国争霸、国际体系约束和内在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历史恩怨。正因如此,中东欧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认同政治的背离与缺失,在民族关系、国家构建和地区整合上面仍然面临各种的挑战。许多影响中东欧国家政治认同和区域整合的因素依旧在起作用。无论怎样界定中东欧,都需要综合地关注它的认同政治及其影响因素,避免误读,有效推动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